東北網12月4日電 歷時約半年的文昌街西段打通工程1日伴隨著文昌橋的正式通車而宣布告捷。據介紹,文昌橋工程采用了多項新型技術,特別是橋面上采用了『地熱』式融雪技術,但由於橋面上鋪設『地熱』的電纜尚未正式供電,目前『地熱』還無法發揮威力,十天後可正常投入使用。打通文昌街可連接內外環
今年4月,哈市實施了文昌街西段打通工程。這項城建重點工程東起文治二道街,西至學府四道街,全長2780米。工程主要包括跨和興路和馬家高架橋、下穿哈理工大學地道橋各1座,文昌橋便是其中的一項工程。整個工程新建高架橋1座、匝道橋兩座、跨河橋兩座、箱涵地道橋1座、混凝土鋼架拱橋人行橋1座、鋼結構人行天橋1座。
文昌街西段打通工程的實施,對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改善二環路交通狀況,加強內環、二環、三環之間的連接,提高二環路行車速度和通行能力,緩解大直街、學府路的交通緊張狀況,改善道路周邊單位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方便哈理工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師生出行具有重要的意義。橋上鋪『地熱』國內首創
由於文昌高架橋受地形影響,設計坡度大,冬季雪後汽車爬坡困難。為此,工程建設人員從丹麥引進了電加熱溫控融雪技術,並投入200餘萬元,在高架橋上橋處的匝道上坡處的地面下鋪設了總計32000延長米的電纜線,電纜鋪設總面積達到了1760平方米。
據介紹,在遇到下雪天時,發熱電纜控制裝置可以受到人工操作或自動感應而打開開關,使地下電纜昇溫,將橋面上的雪融化。據了解,目前該項技術國外應用較多,國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這是首次應用。有關技術人員認為,用發熱電纜進行橋梁引道融雪,為解決哈爾濱市大坡度道路橋梁冬季車輛爬坡難問題探索出一條新路。『地熱』威力如何尚待驗證
據了解,該項技術引進於丹麥,而在丹麥此技術也多是被用作飛機場上融雪,還沒有廣泛地應用到路面上。在我國,也從來沒有應用過這種技術。哈市建委的技術人員稱,此次采用的電加熱溫控融雪技術還處於試驗階段。為了保證橋體質量,電纜線沒有鋪設在橋身上,而是在匝道的引橋處,在這裡鋪設的電纜與地面直接接觸,橋體不會因熱脹冷縮而破裂;同時,在橋下安裝了積水井,雪被融化後可以直接流淌到積水井裡,而且橋下也鋪設了一段電纜線,可以基本保證積水井周邊及匝道不會結冰。不過,在下雪後,電纜線是否能迅速加熱,並將雪融化,目前還不得而知。只有等十天後,電業部門供電後纔可知曉。
專家指出,這項技術的優勢遠遠高於融雪劑。不過,其電容總量超過了500千瓦,只是每次使用電所消耗的費用會高過融雪劑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