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5日,杭州市民在鄰居節上舉杯慶祝。新華社發
東北網12月6日電 今天出版光明日報在一版發表題為築牢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的文章,全文如下:
內容提要:《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文內簡稱《決定》)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范式,是一種與傳統文化相承接、與社會基礎相契合、與時代背景相適應的先進文化,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和諧文化崇尚『和合』、和諧的精神境界,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社會環境,追求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是支橕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堅強的政治保障,又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條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新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從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我們黨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
一、和諧文化:支橕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范式,是一種與傳統文化相承接、與社會基礎相契合、與時代背景相適應的先進文化,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
《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這為我們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內涵指明了方向。從構成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靈魂,它引領和主導和諧文化建設;傳統的民族優秀文化是和諧文化的思想淵源,它為和諧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和諧文化包含精神、物態、行為、制度等四個層面。精神文化反映和諧文化的本質。從文化結構上看,精神文化居於深層,是其核心部分和本質,關涉到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的核心內容。精神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它體現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和思考,對社會和諧目標的憧憬和追求。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最高形式,它決定著物態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在和諧文化思想體系中居於統領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必須深入理解精神文化的深刻內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引領人們奮發向上的一面旗幟。
物態文化展示和諧文化的追求。物態文化是以藝術語言、動作、圖像等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產品。它不僅包括小說、詩歌、戲劇、電影、電視等文藝作品,而且包括文化活動的方式與方法、載體與場所、組織與實施等。物態文化對人們起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必須按照六中全會的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各種文學藝術形式當中,堅持正確導向,唱響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主旋律,加強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文化陣地建設,弘揚真善美,創作生產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鼓勵和引導人們體驗和諧美感,崇尚和諧境界,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投身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
行為文化是和諧文化在人們社會行為上的體現。行為文化包括社會管理、社會行為准則、社會道德、風俗習慣等。和諧的行為文化將無數個體自發、無序的文化形式和利益行為,以和諧理念、和諧精神整合為群體行為。無論是精神文化的理想與追求,還是物態文化的創作與展現,以及制度文化的規范與約束,都需要通過行為文化得以體現。行為文化是精神文化所體現的核心價值觀的『內化於心、外踐於行』,是核心價值觀在行為方式上的體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必須認真落實六中全會的部署,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培育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制度文化是和諧文化在制度機制上的體現。制度是一個文化體系中要求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規章和准則,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相對於精神文化而言,制度文化更具有內在的凝聚性、結構的穩定性和時間的延續性。制度文化是人們為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以及對這些關系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規范體系,如法律法規、制度機制等。它不僅對精神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與和諧理念的實現起著保障和促進作用,而且是精神文化轉化為行為文化的橋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以及六中全會作出的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制度保證。
二、和諧文化:崇尚『和合』、追求和諧的精神境界
《決定》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同時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裡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
建設和諧文化,就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根本,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築牢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必須按照六中全會的要求,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追求和諧理想。
應當看到,這裡所強調的和諧理念豐富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它要求人們深刻認識人與人的依賴關系、人與社會的依存關系、人與自然的友好關系,以實現這幾重關系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睦相處;在社會發展中增強合作意識,正確處理分工與合作、競爭與協調的關系,使社會各方在互利互惠中實現『共贏』;在社會交往中弘揚寬容精神,提倡溝通融洽、理解信任、恪守誠信、仁義相交、坦誠相待、關愛他人、樂善好施,共同營造一種自由寬松、民主和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社會風尚。
這裡所強調的和諧精神拓展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源泉。和諧精神是人類文明的精華,也是處理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制定方針政策的必要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包容萬物、兼收並蓄、淳厚中和為特征的『和合』精神,經過世世代代的錘煉、鍛造,凝聚成新時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並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成為一種永恆的印記,鐫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弘揚和諧精神,就要尊重知識、尊重人纔、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努力在全社會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就要從滿足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出發,廣開致富之源,合理調解收入,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努力形成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局面;就要在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用和諧的思想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努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努力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這裡所強調的和諧理想深化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追求。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既蘊含著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更體現著團結合作、和諧奮進的精神追求。樹立和諧理想,就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引導人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自覺地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全體人民的追求之中,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動實踐之中。
三、和諧文化: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社會環境
《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這充分表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整合下的和諧文化,具有差異性、包容性、互補性、平衡性等特征。和諧文化倡導『多音和鳴』、『琴瑟和諧』,主張『一主多樣』,強調多樣和諧,追求共存共生。
首先,尊重差異,體現了和諧文化的精神境界。差異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和諧文化強調『合而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建設和諧文化,有利於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壯大,在多樣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只有承認差異使千差萬別的事物共生共存、處於合理有序的狀態,纔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和階層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其次,倡導包容,體現了和諧文化的根本宗旨。『兼容並蓄』、『寬容海涵』,既是和諧文化的表現形式,又是和諧文化的根本特征。《決定》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和諧文化倡導的包容心態和寬宏氣度,有利於人們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在共同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面對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特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各種各樣的社會資源整合起來,以開放開明的心態和氣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風范,接納不同思想觀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達到『殊途而同歸』的目的,在全社會形成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和睦相處的社會氛圍,不斷增強社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再次,強調互補,體現了和諧文化的基本原則。實現優勢互補是推動事物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和諧文化倡導『文武並用』、『剛柔相濟』的互補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不可偏執一端,而是要做到『寬猛相濟』、『張弛互補』。體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就是要堅持互相借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充分發揮和諧文化的調節與整合功能,在治國理政方面,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在發揚民主的同時健全法制,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同時加強社會管理,形成全體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局面。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要發揮資源、市場、人纔等方面的優長,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復次,主張平衡,體現了和諧文化的根本要求。《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經驗告訴我們,對社會穩定與和諧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它是激化社會矛盾、釀成社會震蕩的根源。當前,在權利、機會、規則、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現象,是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著力解決公平問題,全面推動社會平衡發展,是六中全會的一大亮點。這就要求我們建設好和諧文化,強調公平合理,堅持利益均等、機會均等的原則,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解決發展不平衡、分配不均衡問題,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四、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
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對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發揮著方向引導、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橕作用。
和諧文化推崇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中最基礎的關系。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片面強調利用和征服自然,一味向自然索取,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自然生態的嚴重失衡。和諧文化面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主張在開發、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珍惜自然。對此,《決定》把『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之一,並制訂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以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這些重大舉措的實施有助於規范人們對自然的行為,有利於調節人與自然的矛盾,進而達到『天人和諧』的理想狀態。
和諧文化倡導人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為基本的社會關系。社會和諧,集中體現為人際關系的和諧。和諧文化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主張通過『禮』實現『人和』,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關系。和諧文化主張以『仁愛』為基本原則,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融洽相處、誠信友愛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最終『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和諧文化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決定》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傳統文化主張以人為本,實現『政通人和』、『國泰民安』;主張『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立足『先富後教』,倡導『講信修睦、天下為公』,追求『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要大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講正氣、講大局、講奉獻,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社會風尚。
和諧文化主張人與自我的和諧。《決定》指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諮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情感、信仰等多種要素,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傳統文化在調節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強調『貴和執中』、『允中』,將平和心理衝突、追求心靈和諧作為個體的價值目標。當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樣,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不僅存在著情感與理性、知識與信仰的矛盾,而且各種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的因素之間也往往存在著衝突。和諧文化能夠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使人們擁有一種『尊賢而容眾』的胸懷,不忌恨、不疾妒、不計較個人得失,與人為善而不施惡,始終保持身心和諧、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五、和諧文化:追求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
和諧文化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它的目標追求。
這一目標追求體現在發展觀上,就是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決定》把堅持科學發展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強調『社會要和諧』就必須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諧文化在引領人們以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把和諧的思想和觀念熔鑄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發展戰略、發展任務、發展舉措之中,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凝聚和引導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布局上來,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區域差距拉大、社會事業發展『短腿』、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等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通過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等舉措,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這一目標追求體現在社會觀上,就是構建『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強調為『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為此,就必須高揚和諧的旗幟,把蘊含和諧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社會風尚和行為規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融會到全體人民的思想行為之中,通過完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一系列制度,進一步推動社會成員民主權利的制度化、法律化,不斷加快民主法制進程,有效整合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合理滿足全體人民的利益訴求,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形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局面。
這一目標追求體現在人本觀上,就是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決定》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諧文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引領人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權益;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關注人的精神文化追求,用先進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品位、提昇人們的精神境界;堅持不斷激發社會活力,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使一切有利於社會和諧進步的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努力營造鼓勵人們乾事業、支持人們乾成事業的社會環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 杜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