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場縣共建走出互惠共贏的發展道路
2006-12-06 11:20: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小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6日電 題:拆散籬笆牆共闖致富路 關注場縣共建

  現狀快遞

  11月29日上午,農墾九三分局與嫩江縣合作共建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召開。為深入開展場縣合作共建,省政府確定了農墾九三分局與嫩江縣為合作共建試點單位,並開始啟動試點方案。雙方重點在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七個方面開展合作共建。

  2006年黑龍江省農墾和地方農村土地托管實現雙贏,有67個農場與省內27個縣合作,60多萬公頃耕地實現了大機械作業,農機作業戶獲得了一定收入,農民節省成本2800萬元,增收6500萬元。

  近年來,農墾寶泉嶺分局本著大局意識、開放意識,積極與周圍地方政府展開區域間的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走出了一條互惠共贏的發展道路。

  農墾總局寶泉嶺分局擁有農產品加工大型龍頭企業4家,其中北大荒肉業生豬加工能力400萬頭,帶動農村生豬飼養250萬頭左右,約佔全省生豬飼養量的1/6;有5條先進的年加工20萬噸的稻米生產線,每年可處理加工消化糧食100萬噸以上。2004年,分局投資2.1億元,在望奎縣建成年屠宰200萬頭生豬的加工企業,安置就業1000人,拉動農民增收2億元。

  去年,寶泉嶺分局與鶴崗市制定了農業生產發展協作意見,13個農場分別與所在區、縣簽訂了協議。在農機跨區作業方面,農場組織農機戶到村屯為農民開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服務,或組織直接承包經營農民的土地。目前,跨區作業面積達8萬畝,推廣新技術15項,指導縣鄉建立科技園區8個。綏濱農場的一個管理區承擔了北山鄉6個村屯80%%耕地的標准化作業任務,代耕面積達15000多畝。農場還在三個鄉建起了1725畝萬壽菊種植基地。

  除了經濟領域,其他建設領域的合作也有聲有色。寶泉嶺農場與所在縣簽訂了文化、衛生事業合作開發協議。允許雙方先進的文化、衛生事業互相輻射發展,輻射項目全部按市場化經營。綏濱農場優秀教師郭麗娜在福興鄉辦起了第一家幼兒園,將口心算、口語作文、合作式教育等先進教育方法帶進了鄉村,解決了150多名學齡前兒童受教育難的問題。寶泉嶺醫療集團與鶴崗市蔬園鄉衛生院聯合辦院,實現衛生優質資源共享,解決了周邊2萬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農場的園藝技術也走進了鄉村,綏濱農場派技術人員為16個村屯設計規劃環境建設圖,並負責建設質量的監督和技術指導,使農場26萬株花灌木、3萬株多年永生花卉、5000株綠化樹落戶鄉村街道。

  場縣共建

  場縣共建是黑龍江省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創造性舉措。農場與地方交錯分布,但各自發展條件卻不同:墾區地域廣,大農機數量多,農技水平高,龍頭企業強,但人力資源不足、市場潛力有限;而地方縣市市場大,勞動力充足,但缺資金、少技術。為了增強黑龍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求農墾系統和各地政府以行政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場縣共建』活動。農場與地方衝破行政壁壘,取長補短,實現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地方農業標准化水平提高,效果顯著。

  專家建議

  如何進一步提檔昇級訪省農墾總局寶泉嶺分局黨委書記鄒積慧

  記者:深化場縣合作涉及到全省12個地市67個縣1085個鄉村,以及農墾9個分局104個農場乃至更大的范圍,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哪些努力?

  鄒積慧:當前場縣合作還存在許多問題,首先認識還需進一步提高,政策還需進一步落實。還有一些政策措施被束之高閣,乾部不清楚,群眾不知道。合作渠道還需進一步暢通,雙方特別是政府要主動清除壁壘,為深化場縣合作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具體應做好以下幾個層面的工作:

  1、完善合作政策。由於行政區劃和行政體制等因素的制約,黑龍江省發展場縣合作面臨一些需要政府出面進行協調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因此,應大力發揮政府在場縣合作與縣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好已出臺的政策,建立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規劃,調整省內相關的政策。

  2、拓寬合作領域。場縣合作的市場無界限,要選好突破口,在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貿易、旅游、農技推廣、農機作業、畜牧養殖、人纔開發、勞動力轉移、小城鎮建設、社會事業等領域發揮優勢,組織動員各部門和各方面力量,從場縣合作中形成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合力。

  3、深化合作層次。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是新形勢下農業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雙贏,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成功做法。各地要進一步明確任務,保證共建質量和發揮作用。

  4、創新合作機制。一是繼續搞好場縣合作的試點工作;二是建立區域內合作協調交流與合作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管理人纔、技術人纔,交流與溝通各地先進的管理經驗,規范服務管理行為。建立政府與墾區高層領導的協調通氣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場縣合作的宣傳引導機制、培訓教育機制、服務促進機制、投入機制、考評激勵機制。

  5、保證合作效果。要加大場縣共建的市場化運作,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探索場縣合作的有效形式,全面整合墾區和農村各類資源,不斷拓寬共建領域,擴大共建規模,提昇共建水平,在資源共享、農業產業化合作、小城鎮共建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