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資料片
東北網12月6日電 徐長思和張喜英夫婦二人,原是桃山林業局職工,從1994年下崗,到2003年買林子,十年間曾嘗試著做過各種生意,但由於市場多變,圓過夢也失過夢,最終收獲不多。
2003年,桃山林業局開始了林權制度改革。他們買了一片林子,面積33公頃。由於林分郁閉度低、木材蓄積量小,所以價錢也便宜一些,總價款為97760元。這個價位他們還能承受得了。
林子到手後,如果按照傳統一點點造林的話,要等上20年,甚至更長時間纔能有收益。經反復琢磨和多方諮詢,他們確定了發展林下經濟為近期目標,長短結合、以藥養林,使林子既有遠期效益又有近期收入。
基於這樣的發展思路,他們根據林地的實際情況和對將來市場發展情況的分析預測,把林地劃為三個功能區。第一區為紅松種子林區,面積8公頃。第二區為用材林區,面積15公頃。在經營好原有活立木的同時,見縫插針補植落葉松、雲杉、楊樹,最大限度地增加林分密度。第三區為經濟林區,面積10公頃,在林下種植人參、五味子、串地龍等中藥材。
兩年來,他們共栽植落葉松11.5萬株,栽植楊樹1萬株,栽植雲杉0.3萬株,栽紅松0.5萬株,栽五味子3萬株,林下播種人參二畝,栽串地龍五畝。
為了便於發展經營,他們還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挖排水溝340延長米,修沙石路100米,修橋一座。這兩年來,他們在山上植樹造林、種植藥材,在山下修道、挖排水溝、架橋。
按短期規劃,收入來源主要以采集收入為主,夏秋季節采集野生五味子、紅松子、山野菜、蘑菇等,每年大約可收入五千多元。雖然收入不多,但這個效益年年增值,完全可貼補家用。
中期效益大約在4年後能夠實現。人工栽培的五味子進入結果期,公頃年收入可達3萬元;串地龍公頃收入1萬元。紅松子公頃收入7700元(每株樹按1斤計算),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
長期效益主要體現在林下人參和用材林的收益上。林下人參在播後15~20年後,每公頃成參留存率按5%計算,每棵按1000元計算,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用材林生長25年後,每公頃產值按7萬元計算,有效面積按10公頃計算,總收入可達70萬元。
當初買林子時,他們也和其他人一樣,覺得林木經營周期比較長,見效慢,這20多年等不起。而現在,通過周密規劃,以短養長,短、中、長期項目互相結合,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相關鏈接
伊春林區敲響林權改革第一棰
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宣布,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林業局日前批復黑龍江省伊春市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這標志著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啟動。
主要內容是,對淺山區林農交錯、相對分散、零星分布、易於分戶經營的部分國有商品林,由林業職工家庭承包經營;對大面積、集中連片的公益林和商品林,由伊春林業管理局依法加強經營管理。
試點的范圍是,伊春林區具有代表性的5個國有林業局中的15個林場(所),試點規模僅限於商品林地,面積為8萬公頃,公益林地不納入試點范圍;承包經營林地的對象是試點林業局的林業在冊職工,伊春林業管理局及試點林業局機關乾部和離退休職工暫不參加林地的承包經營。
據介紹,伊春林區現狀在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先期在伊春進行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具有先導性和探索性的作用。
政策解讀
靠山吃山,伐木賣錢,這是黑龍江省林區人過去多年的生產經營模式。結果,山禿了,水渾了,日子越過越看不到希望。《意見》中提出,『要建設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經濟區,努力搞好木材等森林資源精深加工,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擴大生態效益。』給林區解困提供了很好的出路。一方面,更注重生態保護,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謀經濟發展,開發林業副產品,搞林下種植、林間特色養殖,向生態要效益;另一方面,在經營體制上進行創新,加大改革力度,從根本上解決林區發展滯後的問題。此次國家把林權改革試點設在伊春市,給黑龍江省林區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大膽摸索,不斷總結,勤勞實乾,一個山清水秀、生機無限的新林區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