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打造均衡教育格局 哈爾濱將取消小學初中花錢擇校
2006-12-08 08:34:0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劉鐵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8日電 三年後,哈爾濱市義務教育階段的46所民辦公助校將全部取消,首批17所學校明年停止招生。市教育部門近日透露———哈爾濱的孩子即將告別高收費擇校熱,取而代之的是按學區進入公辦校。為何取消民辦公助校,告別『擇校』後冰城孩子如何上學,能否更大限度地接受優質教育?哈市義務教育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記者對此采訪了有關部門,並對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給予解析。

  『擇校』帶來兩極分化

  民辦公助校,通俗地解釋就是依托名校辦的分校,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為滿足家長及學生的擇校需求而設立的。市教育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講,哈爾濱市目前共有70所民辦公助學校,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小學有46所。民辦公助校在校生約7萬人,每年招收新生2萬人左右。哈爾濱市中小學每年招收新生約10萬人。也就是說,哈市每年有20%的孩子在擇校。

  擇校在滿足百姓『花錢享受優質教育』的同時,也帶來諸多不和諧———眾學生爭相擠入造成熱點校大班額,影響教育質量;好生源集中在幾所熱點校,造成『好學校越辦越好、弱校招生日漸萎縮』的兩極分化現象。教育專家表示,一些民辦公助校本來是公辦校在辦,收費卻按民辦校高收費,同時擠佔公辦校教學資源,侵害著百姓的利益,引起家長的不滿,造成教育不公平。

  民辦公助校如何『轉軌』

  按照新義務教育法中『義務教育階段不得招收擇校生』的規定,哈市教育部門決定利用3年時間徹底取消初中、小學的民辦公助校,同時減少民辦公助高中的數量和招生規模,規范其辦學行為。

  據教育部門透露,在充分調研、摸底後,哈爾濱市將對『校園校捨不獨立、或在校生規模較小(500人以下的)』的17所民辦公助初中、小學首批撤銷,之後按每年1/3的比例逐年撤銷,直至3年後全部消亡,形成『加大政府投入,辦好義務教育』的格局。

  『撤銷後的民辦公助校將有兩條出路』,據教育部門權威人士透露,少數幾所民營企業投資建立的民辦公助校將轉制為純『民辦』,大多數屬於公辦資產的民辦公助校將恢復其『公辦』身份,變成新名稱的公辦學校。

  告別擇校後學生受益大

  改姓『公』後的民辦公助校的教學質量和收費有何變化?據教育部門講,獨立校園、校捨的民辦公助校與母校分手,轉成新的公辦校後,按公辦校標准收費。除了校長進行重新調配之外,師資基本沒有變化,因此教學質量不會有大變化。這些學校與其他的公辦校一樣,將面臨對口小學的學區重新劃分。目前,市區教育部門正在積極思考、醞釀學區重新劃分的方案。

  民辦公助校轉為『公辦』後,受益最大的還是學生。據權威人士講,跟原來的民辦公助校相比,轉制後的公辦校招生人數不會膨脹,每班人數最多不超56人,有條件的實行小班額。原本因人滿為患被迫改為教室的實驗室、微機室等也將恢復其原有功能,滿足學生的各種教學需求。

  全市打造均衡教育格局

  堵住擇校的口子,只能按學區昇入對口小學、初中,會不會造成熱點校『條子生』、『假戶口』增多、擇校由公開變『地下』的新的特權現象?對於家長的這些疑問,教育部門稱,全力打造均衡教育格局,縮短校際間教學差距,是遏制擇校的關鍵所在。

  業內人士稱,『好生源是熱點校保持優質的一個關鍵因素』,取消民辦公助校後,熱點校和薄弱校的生源分布將變得更均衡,學校只能靠各自的實力來辦學,形成校際間的真正公平競爭,各學校的強與弱將面臨重新洗牌。

  此外,教育部門正通過一系列舉措打造均衡教育———斥巨資加大對薄弱學校改造力度,通過撤並、新建等形式,把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重新組合,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縮小校際間差距。同時,教育部門正在制定『名校和薄弱學校教師和校長輪崗制度』,以此提高全市薄弱學校的教學力量,逐漸實現全市中小學生都能享受到均衡發展的教育資源。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