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拜泉縣流動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身手不凡
2006-12-08 17:39:3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周偉光 楊松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8日電 齊齊哈爾市拜泉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對流動黨員切實做到聯系不中斷、管理不斷線、教育不放松。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帶頭創業致富和帶領群眾發家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發揮流動黨員『信息』優勢,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外出流動黨員流動性大、接觸面寬、信息靈通,每個人都是一個頭腦靈活的『信息員』。為充分挖掘這一資源,拜泉縣在外出流動黨員中開展了『我為家鄉添光彩』活動,動員和組織外出黨員在外出打工時,要充分利用拜泉『綠色生態農業』這一得天獨厚的品牌優勢,宣傳拜泉,介紹家鄉,為家鄉招商引資收集信息,提供線索,引進項目,爭取資金。通過這一舉措,大大激發了廣大流動黨員參與招商引資的熱情。去年,這個縣由流動黨員引薦到本縣洽談考察投資的外商達21人次,有投資意向的8人,已經投資建廠的3人,總投資達1300多萬元。其中,興農鎮由內蒙古烏蘭浩特市客商投資落戶的『十裡香』瓦餅廠,就是在該鎮建國村外出流動黨員孫成舉的努力引薦下辦成的,目前該廠解決了當地剩餘勞動力就業30多人,同時,也使得當地的大豆產業有了穩固的銷售渠道和加工渠道。在此基礎上,這個縣還實行了黨員領導乾部聯絡制,即指定沒有外出的黨員領導乾部負責聯系本系統、本部門外出流動的黨員,並教育、引導流動黨員積極為家鄉提供致富信息和就業機會,帶富一方群眾。如興農鎮守林村經常與在延吉某金屬加工廠工作的流動黨員劉成聯系,鼓勵他為家鄉建設獻技出力。劉成了解到該廠急於擴大生產規模的信息後,及時與廠方和村裡溝通聯系,終於使該廠於今年初在家鄉投資興建了鑫發民用金屬加工廠,年創稅10萬餘元。

  二是發揮流動黨員『品牌』優勢,牽動地方經濟發展。幾年來,隨著市場大潮的衝擊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這個縣有越來越多的農村黨員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行列。經過幾年的拼搏和努力,大部分黨員都在外地紮下根、落穩腳,並已有成就:有的自己開辦了公司,當上了老板;有的成為白領一族,當上了公司的高級僱員,有了較為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為了使這些『品牌』黨員發揮出更大的幫帶作用,這個縣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在全縣大力實施『走一富二』工程,積極和這些『能人』、『強人』加強聯系,牽線搭橋,當好紐帶,使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跨出縣門,走上富裕之路。大眾鄉自愛村的農民黨員彭振東,幾年前隨著打工潮到了盤錦市做海貨小買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已發展到擁有了自己的海鮮批發公司和海鮮批發大市場。從2000年開始他逐漸從家鄉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到他創建的海鮮公司從業,現在他的公司年產值可達600萬元,他在家鄉吸收的121名工人,人均年收入1.8萬元,僅此一項年為家鄉增加收入200萬元。新生鄉互助村農民黨員李志從1985年開始就外出打工,如今已經成為沈陽市一家外資服裝銷售公司的高級業務員,通過他的引薦和介紹,互助村現已有60多人來到他所在的公司打工,每人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拜泉縣外出的流動黨員共為家鄉聯系就業輸出勞務達3萬2千多人次。從2004年至今,拜泉縣已有7名外出黨員家鄉投資經商辦廠,興辦各類經濟實體5家,提供就業崗位30多個,為增加當地村民收入打造了又一個平臺。龍泉鎮群眾村的農民黨員於海生一直在俄羅斯的亞庫斯克市從事商貿經營,成了異國他鄉的個體老板。2005年,他回鄉探親時,親眼目睹了家鄉的喜人變化,回到俄羅斯後,他積極宣傳、介紹家鄉的大好形勢,和他同在俄羅斯經商的孫洪峰得知家鄉的變化後,利用回家鄉招工的機會,投資115萬元在縣城開辦了一家大型超市,實現了回家鄉創業的夢想。拜泉鎮新樂村的農民黨員紀永紅,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在哈爾濱市建築公司二處站穩了腳跟,組建了自己的工程隊,成為鎮裡的『能人』、帶領群眾創業的『領頭雁』。從2003年開始,紀永紅在共為家鄉培訓人員3次200餘人,並從本村和附近村屯招募工人達180餘人。紀永紅富了,但沒有忘記村裡的鄉親們,村民李祥因身體多病,一直處在貧困線以下,紀永紅看在眼裡,掛在心上,他主動出錢出料,幫助李祥家建起了一棟72平米的全磚房,並和李祥一起研究發家致富的路子,使李祥一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今年,紀永紅還主動和村黨支部聯系,表示要幫助新樂村修建橋涵3處,保障新樂村及附近村屯道路暢通。

  三是發揮流動黨員『組織』優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在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這個縣針對外出黨員工作地域相對集中的實際,積極在他們中間建立黨小組,成立黨組織,通過他們的『組織』優勢,建立外埠勞轉基地,使勞動力轉移工作規模化、規范化進行,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而且還把流動黨組織建設成為了展現黨員風采的『形象窗口』,務工群眾的『溫馨家園』。僅以國富鎮紅旗村為例:國富鎮紅旗村農民共產黨員李樹文,原來是村裡的出納員,幾年前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大慶市創辦了一個規模較大的裝潢公司,由於生意越做越好,他主動辭去了村裡出納員的職務,在大慶市一心一意經營公司。同時他還與村裡簽訂了招工合同,每年都從村裡招收木工、瓦工、油漆工50多名,每人每年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農民黨員袁福春在唐山市打工期間,被聘為唐山市一家汽車維修及培訓學校的部門經理,現在他已經無償為紅旗村培養汽車維修、電焊等技術人纔16名,並帶出剩餘勞動力52名,每人每年收入達到了萬元;農民黨員歐長會,在黑河市對俄貿易市場內從事商品經營,有了自己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他也帶出本村勞動力13人在這個市場內從事餐飲、輕工產品貿易、貨物裝卸等,每人年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村黨支部根據他們三人的實際情況,分別在這三處成立了勞動力轉移基地,使全村的勞轉工作由原來的無序狀態變成現在的正規化管理、有組織轉移。同時,村黨支部還根據流動黨員在外管理的實際情況,分別把在這三個基地內務工的10名黨員劃分成三個流動黨小組。這三個黨小組經常以電話、書信等方式向村黨支部匯報學習和工作情況。村黨支部還充分利用他們春節回家探親的機會,主動召集他們參加組織活動,並讓他們為全村農戶傳授在外務工經驗,帶動了全村勞轉工作的快速發展。到目前為止,紅旗村從事二、三產業農戶已達150餘戶,在外務工人員達到了290餘人,實現了走一富二的目標。

責任編輯:岳同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