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2月9日電 來自尼泊爾的濕地生物專家桑德對黑龍江撫遠的濕地情有獨鍾:"翻越過喜馬拉雅山,這裡是我見到中國最美的濕地。"從故鄉加德滿都來到這個冬季室外溫度達到30度的冰天雪地裡,他感到很興奮,因為"這裡是我從未經歷過的環境,很有挑戰性。"
在中國鐵路線最東端再向東延伸190公裡就到了撫遠,這個中俄邊境上的小縣城是中國最早見到太陽昇起的地方,也是一片由黑龍江、烏蘇裡江匯流形成的重要濕地。
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也是46歲的桑德來到中國的"百天"紀念,他帶領當地中學生去踏察濕地,告訴他們世代生活的濕地其實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
在尼泊爾、印度、挪威等國從事過17年濕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桑德去年申請成為聯合國志願者,經過篩選成為"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項目"三江平原濕地項目的專家。桑德告別妻子和14歲的女兒來到中國,開始了他第一次的聯合國志願者生活。
目前聯合國有來自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志願者。截至2005年,中國共有19名國際志願者,其中8名來自中國內地,11名來自其他國家,他們的任務是協助政府從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教育等工作。
與普通的志願者不同,聯合國志願者是作為相關領域的專家被篩選出來並將在項目地實地工作至少1年。經過篩選和面試,桑德和朱寶光被指派到三江自然保護區進行工作。
三江自然保護區處於中俄邊境黑龍江與烏蘇裡江匯流的三角地帶,是國際上受人為乾擾較小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這裡不僅是具有國際影響的鳥類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地區,更為氣候調節、水源涵養、洪澇災害控制提供了生態保障。
為了綜合考察在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桑德和同事接受任務,策劃一個堅固生態保護與保護區經濟效益的方案,從而將三江平原獨特但脆弱的濕地生態系統納入到一個准備周密的保護計劃中。
"只有這樣,讓濕地中生存的人們在有了經濟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提昇意識並主動參與保護,不能讓經濟利益衝擊帶來生態災難。志願者能做的更重要的是喚醒人們的意識,帶他們去感受!"桑德說。
"我盼著春天到來,撫遠萬物服蘇的時候會更美,我會帶著家人、朋友和這裡的同事、孩子們一起到濕地裡去。我真的為能為這裡的人民和濕地保護服務而驕傲!"桑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