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3日電 七臺河市的於金蘭,面對下崗失業的那一天,沒有留露出常人的沮喪和抱怨,反而帶領全家重新創業。在經歷三次創業的失敗後,她的信心和決心沒有動搖。『只要有機會,付出辛苦,就一定會翻身!』在全省開展的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她抓住了機會,從一貧如洗的特困職工,成為了今天七臺河市的致富帶頭人。
1992年,於金蘭和兒子、兒媳一同下崗了,全家僅靠丈夫每月三百元的工資維持,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於金蘭走上了創業之路。由在小市場賣饅頭失敗,到發展養殖業欠下了大筆債務,再到辛勤培育花苗而沒有銷路導致疊加債務,一次次的失敗,把這個本來貧困家庭推向了邊緣。2001年,全省開展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把這個走入絕境的家庭從邊緣挽救回來。
像於金蘭一樣從下崗職工,走創業之路當上老板的,在黑龍江省還有很多。據統計,黑龍江省於2000年啟動的全省『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經過6年的幫扶,已經有364582名特困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有近28萬戶特困職工家庭擺脫貧困,並有34767人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萬元的致富戶。
省『一幫一』領導小組的負責人接受采訪時坦言,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是『一幫一』工程的重要任務,有業可創就是脫貧致富的前提。因此,在『一幫一』工程實施過程中,各幫扶主體單位始終把幫助困難職工再就業作為大事來抓。省『一幫一』辦公室根據特困職工選擇生產項目的實際情況,分別給予5000元以內不等的小額貸款啟動資金,積極為特困職工再就業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在項目開發上,黑龍江省根據被幫扶對象的技能特長立項;根據被幫扶對象分屬類型的不同實際情況和行業優勢選項,根據幫扶對象的區位優勢和社會優勢定項,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鼓勵項目開發,把更多的群眾引向了市場,引向了創業之途,使特困職工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廣大群眾感慨地說,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項目。
背景鏈接
實施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是黑龍江省在開展扶貧解困工作中的創新,並制定了《黑龍江省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實施細則》、《黑龍江省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年度目標考核管理辦法》,對『一幫一』工程的組織實施、基礎工作、項目啟動、資金籌集、輿論宣傳等方面工作進行理性設計,科學規范。在『一幫一』工程推進過程中,黑龍江省還逐步建立完善了制約保障制度,如圍繞項目啟動,專門建立了《扶貧解困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使扶貧資金的投放做到程序化、科學化。建立了責任體系和激勵機制。全省上下通過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任務和目標,使抓工作落實的責任鏈條環環相扣,也使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層層貫通。
黑龍江省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實施6年多,取得了紮紮實實的成果,探索出了一條扶貧解困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