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5日電 現在,嘉蔭縣農民感覺很美。
一是自家蓋新房,縣政府給補貼,每平方米為50元。眼下,全縣已新建農村住宅645棟,面積68406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了71.05%。
二是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現全縣已修建鄉村道路235.3公裡,受益村屯45個,受益人口近3萬。
三是調整種植結構,縣政府亦給補貼。今年,在受災嚴重情況下,由於種植結構的調整,嘉蔭農民人均收入仍將達到4300元。
農家用上了太陽能
在嘉蔭的育紅村,記者來到村民張勇家。新蓋的磚瓦房,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房內有會客廳、兩個臥室、一個廚房、一個洗漱間,內有浴缸、太陽能熱水器,條件比縣賓館還好。張勇妻子說:以前,農民『洗澡』,用的是一盆水、一條毛巾,那只能把全身擦一擦,不能算洗澡。現在好了,新房有洗漱間、浴缸、太陽能熱水器,無論冬夏,都可以洗澡了。
村支書介紹說:育紅村現有73戶農家,住房磚瓦化率和太陽能安裝率都已達90%。農民建新房,每平方米縣政府給補貼50元;農民安太陽能,每戶縣政府給補貼1000元。有了這樣的好政策,明年,育紅村的住房磚瓦化率和太陽能安裝率,都將實現百分之百。
今年,嘉蔭新建農村住宅比上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相當於重建了10個中等規模的新村,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20.39平方米。
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
嘉蔭的永安村,離縣城9公裡,距對俄口岸僅500米,全村有農家156戶。
村支書說:今年初,縣裡給出政策,農村修路,每平方米縣裡給提供20元的水泥。為此,今年永安村一口氣修了1.3萬平方米的路,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了85%。修路時,農民積極性特別高,全村共出工1200個小時,出車500臺次,並有2名黨員村民負責質量監督,內容包括路的平整度、厚度、使用水泥標號等。
路好了,村民雨天出門再也不用穿水靴,夜晚離家再也不用拿手電,出院門就是平坦的水泥路,反倒是自家院內卻是土路。這讓村民心裡很不舒坦。於是,他們爭先恐後,紛紛把自家庭院也鋪上了水泥。農家院乾淨了,村支書樂了,說:明年,永安村除了種莊稼和花草的地方外,將全部實現硬化,並憑借地緣優勢,發展蔬菜生產和餐飲業,開發對俄旅游。
今年,嘉蔭共修建通鄉村路174.3公裡,修建村內道路185條、61公裡。
調結構使腰包漸鼓
嘉蔭縣育強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人均收入還只有三四百元。貧窮,使群體上訪不斷,兩口子打仗鬧離婚時有發生。『當時是家貧人心散啊!』村支書說。
今年,縣裡給了政策,調整種植結構,縣裡給補貼,種一公頃中藥材,縣裡給補貼600元。就是搞養殖,縣裡也給每個養殖戶貸款2萬元。
在好政策鼓勵下,育強村調整了種植結構,改單一大豆種植,為大面積種植中藥材、亞麻、笤帚糜子、馬鈴薯等。種植的笤帚糜子、中藥材遠銷河北,種植的馬鈴薯加工成粉條出售。如今,全村已有家庭粉坊14個,村辦粉坊1個,年加工粉條6萬公斤,成了聞名全縣的『粉條村』。而且,全村又養牛200頭,養羊1900只。
村支書介紹說:今年,育強村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但即使這樣,農民的人均收入,仍可接近3000元。在建華村,幾乎家家栽植木耳。今年,僅此一項,戶均純收入1.5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
村支書告訴記者:自從村民有了致富項目,玩牌的沒了,打架的沒了,偷盜的更沒了,人與人的關系非常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