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5日電 《生活報》11日報道了哈市一位流浪漢居住在南崗區漢廣街37號居民樓的樓道內的消息,連日來許多市民對此表示極為關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江邊、橋洞、居民樓道、小區大院都成了一些流浪漢的棲身之所,他們每天在居民區內游蕩,偶爾在商家門前乞討,如果不成就鬧事;他們隨地大小便,破壞公共衛生;他們衣冠不整,常常弄得人心不安。面對流浪漢,公安機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都表示很無奈。
橋洞成流浪漢的家
在哈市香坊區中山路省醫院門前的立交橋下的橋洞內,一個40多歲著裝零亂的流浪漢佔據這裡已經兩年多了。13日下午,記者來到這裡看到,橋洞下背風的位置擺放著一張床墊子,上面鋪了幾床破舊的棉被,一些垃圾、塑料袋、破襪子、破衣服等雜物堆在床墊子的周圍。這個露天床鋪便是屬於流浪漢的。此時正是哈爾濱的冬天,晚上室外最低溫度達到零下20多度,流浪漢蜷縮在橋洞下等待著春天的來臨。
周圍蹬三輪車的車夫告訴記者,在相距這個橋洞30米遠的另一個橋洞下原本還有一個流浪漢,他們兩個是鄰居,前幾天太冷了,現在不知道他搬哪裡去住了。
記者沿著該橋從中山路拐向公濱路,在公濱路與司徒街交口處的橋洞下,又發現一名身穿破棉襖、蓬頭垢面的流浪漢。流浪漢手中拿了一個木棍,在垃圾桶前翻找東西。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從流浪漢身邊走過,流浪漢朝孩子嘿嘿笑了幾聲,孩子哇地叫了一聲快速跑了。
流浪漢隨地大小便
在紅旗大街與公濱路交口處的立交橋下,記者走到這裡時臭味撲鼻而來。記者看到橋下大小便橫流,衛生環境髒亂。一位每天路過此處的市民告訴記者,這裡成了附近流浪漢『方便』的地方。居住在三輔街的一位陳大爺告訴記者,他每天都到離家不遠的香坊公園遛彎兒,可是好幾次都看到一個蓬頭垢面的男子就在公園的大樹旁『方便』,有一次,黑乎乎的一個人蹲在樹旁邊『方便』嚇了他一跳。冬天還好說,到了夏天臭味難聞,實在讓人討厭。有一次,他批評一個剛剛在公園『方便』完的流浪漢,不料流浪漢根本就不在乎,還走到他跟前衝他做了個鬼臉,氣得他沒辦法。
吃喝靠給、撿、順、搶
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的流浪漢每天是如何生活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流浪漢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乞討,很多市民看到他們很可憐,會給他們一些吃的或家中不需要的廢品。大多數流浪漢白天都是到處溜達,見到飲料瓶、廢紙都會劃拉來,然後賣到廢品站。一部分流浪漢還經常會從一些飯店、倉買店『順』點東西,或者趁無人看管將一些單位的物品順手牽羊拿走,如果被人發現就還給人家,不被發現就變成自己的了。
『偶爾,流浪漢也會發威,去年夏天一個流浪漢走在大街上口渴了,看到有人在喝礦泉水,他便上去一把將水搶走,市民以為蓬頭垢面的流浪漢是瘋子,況且也沒搶什麼重要的東西,也就不計較了,但許多人經常會被嚇了一大跳。』哈市香坊大街派出所民警於志強告訴記者,這些流浪漢在影響市容的同時,也給治安環境帶來一定的隱患。
經常出入安埠小區的一個流浪漢也讓小區居民鬧心不已。居住在安埠小區108棟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一個40多歲的男流浪漢經常活動在小區內,有幾次他們單元的電子門壞了,這個流浪漢就跑到樓道裡撿東西,她從外面回來看到樓道裡有這樣一個蓬頭垢面的人嚇了一大跳。男子還將居民放在樓道裡的大蔥、白菜『順』走。
居住在元士街37號樓的居民告訴記者,每天在樓道內見到那樣一個蓬頭垢面的流浪漢,讓他們的心都揪在一起,但這個問題究竟何時能解決還是未知數。
流浪漢帶來治安隱患
元士街37號居民樓一單元的流浪漢成了民警們的鬧心事。記者跟隨社區居委會齊主任一同來到轄區的七政派出所采訪時,派出所的民警幾乎都知道這件事,他們曾把這個流浪漢送回到戶口所在地,可是過了幾天他又回來了。
民警們表示,要想徹底解決流浪漢的問題,最終還得由當地政府出面,幫他解決工作、吃住等問題。
據香坊大街派出所民警於志強介紹,他們曾多次把流浪漢送到救助管理站,可是沒過幾天流浪漢又出現在轄區了。由於這些人沒有任何後顧之懮,而且居無定所,作案的隨意性很大,一旦作案後不易被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治安隱患。
民警還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他們還接到居民反映,有一男一女兩個流浪漢在小區操場上『鬼混』,有傷大雅。他們接到報警後趕到現場,對兩個流浪漢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可是兩人根本不在乎,他們也沒有辦法。
救助站只收外地流浪漢
究竟哪一個部門會為流浪漢尋找一個歸宿呢?13日,記者來到哈市道外區19號的哈爾濱救助管理站進行采訪。副站長張岩峰告訴記者,國家政策明文規定救助站救助的對象是指『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而且救助站實施的是臨時性救助,一般情況下救助人員在救助站裡最多能呆10天,救助站會在10天之內聯絡到需要救助人員的家人或者戶籍所在地的政府部門,幫助他們返回原籍。對於本地的流浪漢,他們原則上是不救助的,如果有人將本地的流浪漢送到這裡,他們也會立即聯絡流浪漢戶口所在地的政府部門,把流浪漢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