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8日電 『農民工』是進城務工農村富餘勞動力的社會身份標簽,他們中的一些人沒有享受到城裡勞動者的待遇,勞動權益得不到保護。包工頭拖欠農民工工資令人痛恨,但農民工本身知識文化水平低、了解法規少以及防范意識淡薄等問題,也是導致欠薪的一個因素。
了解法規少,防范意識弱
鏡頭一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農民工張某日前到勞動監察部門反映,7月份,他經老鄉介紹到果園小區建築工地給一包工頭抹灰,因是『熟人』介紹並擔保,就沒簽勞務合同。10月初工程完工,至今包工頭拖欠他們50多人12萬餘元的工資。期間他們多次找包工頭要錢,要不出來,老鄉也說沒辦法。天冷之後,一部分人陸續離哈,至今還有10多人滯留在哈市。
專家提示:這種靠血緣、友情維系的關系很脆弱。大部分農民工因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認為有親戚、朋友介紹,沒必要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僅簡單地定下口頭協議,為拖欠埋下隱患。當工資被拖欠時,因農民工的分散性和流動性,他們無法自發地組織起來;而單個或幾個農民工無法承擔整個團體追討工資所需的費用。在費用遠遠大於收益的情況下,成員不願為整個團體的討薪和維權作出努力,很難形成合力討薪。
鏡頭二2005年,哈爾濱市法律援助機構在市、區兩級設立多條為農民工維權的『綠色通道』,但『綠色通道』自開通以來,前來申請援助的農民工寥寥無幾。
專家提示:在相當一部分農民工權益被侵犯時,受害者不知該向哪個部門投訴,有的農民工甚至連工地地點、項目名稱及承包公司和法人、跟誰乾活等基本情況都不知道,有關部門很難處理拖欠事件。農民工普遍怕『打官司』,仲裁或訴訟剛開始,便打退堂鼓,令維權行動夭折。
鏡頭三5月15日,21名打工者為向老板討薪,在南崗區一居民樓頂以『集體跳樓』相威脅。事隔兩天,又有9名農民工為討工錢爬上了宣西小區一處樓頂。短短3天,30名農民工以這種極端的方式討要工錢,其中8人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警方拘留。
專家提示:市勞動部門統計,今年哈爾濱市發生15起圍堵政府、以跳樓或爬塔吊等方式『集體討薪』事件。經調查,在這些事件中,少部分是因為當事人不懂維權的合法途徑,多數是背後有人教唆指使。有的包工頭或中間人甚至僱傭社會閑散人員集體上訪或僱人爬塔吊、跳樓威脅,『拼縫』要錢,將要回的錢按比例分成,以此牟利。而農民工往往從權益受侵害的被害者轉化成破壞公共秩序的違法者,觸犯法律,後悔莫及。
長期、多渠道普法勢在必行
勞動力市場研究人士認為,目前,應對勞動法規和諮詢、投訴和維權渠道進行廣泛的宣傳,逐步增強農民工的自我保護意識。
據了解,每年農民工集中返城找工作的高峰之際,有關部門都在火車站口進行1個多月的勞動用工普法宣傳,重點提醒簽訂合同等事宜。今年勞動部門又在近500個建築工地設立勞動維權提示牌,提供法律諮詢,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不知道簽勞動合同。普法工作有待多家相關部門協調配合,進一步加強。
據了解,南京、蘇州、無錫等地在設立農民工勞動權益法律救助中心的同時,在街道社區、勞動部門、建設部門、工會等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在農民工工作和生活集聚地、大型企業等設立法律援助聯系點、諮詢點,開通農民工法律援助熱線。這種方便農民工就近申請和獲得法律援助的形式,值得哈爾濱市借鑒。
勞動力市場研究人士認為,農民工外出找工作帶有盲目性,農民工輸出地的當地政府,在農民工走出家門之前,應對其進行法規和技能培訓,盡量做到有組織的整體輸出,這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勞務輸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