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8日電 近兩年,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國家陽光培訓工程』為載體,堅持『政府推進、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整合教育資源配置,實現了農村勞動力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術型的轉變。目前,全區轉移農村勞動力11.3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0%,就業農民創收6億元,離土創收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點。
幾年來,哈爾濱市呼蘭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及各培訓機構與北京、上海、大連、哈爾濱等200多家企業簽訂了訂單。以企業用工、訂單培訓為基礎,根據企業訂單要求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實現邊培訓邊轉移。據了解,目前哈爾濱市江灣商務會館的員工大部分都是經呼蘭培訓並輸送的,米旗食品有限公司有180多人都是呼蘭培訓輸出的農民工。許卜鄉蒲井村原300多名農民因沒有技術,常年在建築業當力工,2004年『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利用冬閑聘請高級工程師,將這些農民組織起來,進行鋼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等土木建築專業培訓。這300多名農民成立了5個鋼筋工專業隊,集體承包建築工程,月工資大部分在2000元以上,年創收48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鋼筋工專業村』。長嶺鎮平坊村的原立偉培訓前在一企業從事電焊工作,每月工資500元。經過培訓後,獲得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電焊專業中級等級證書,再次回到企業時,公司經理把其工資提高到1500元。
此外,該區還通過校企聯合,與黑龍江省新奧科技智能網絡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培訓電工60名,實現就地培訓,就地轉移。目前,這家培訓中心又與呼蘭區第五服裝廠在沈家鎮沈家村聯合培訓60名農村婦女,並把沈家鎮第五服裝廠作為呼蘭區技能培訓中心的培訓輸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