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延壽縣新基質水稻旱育苗技術 4800農戶受益
2006-12-18 10:36:4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錢璽勇 記者 趙宏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8日電 望著自家堆成山的水稻,崔學秀心裡喜滋滋的。家住哈爾濱市延壽縣延河鎮東明村的老崔,年初采用了縣農技推廣站研究的『新基質無土水稻旱育苗技術』,秋收時節水稻每畝增產67.5公斤,出米率也由72%提高到75%,每公頃增收2000多元。今年,該縣利用這一技術推廣種植水稻5萬畝,使4800戶農民受益,總增收金額達729萬元。

  據了解,該項技術是該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白桂俊自2000年開始立項研究的課題。根據黑龍江省水稻育苗取土難,破壞植被嚴重,春季化凍慢,不能適時育苗,床土質量差,苗細苗弱,易發生病害、藥害等,影響了水稻產量的提高進行研究的。而且該項技術是一項綠色、生態、環保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在我國水稻栽培史上凸顯出了領先地位,並得到了省市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認同。2005年,被農業部列為科技入戶工程推廣技術和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推廣項目,2006年被列為市級農業豐收計劃主推技術。

  據白桂俊介紹,『新基質無土水稻旱育苗技術』就是利用廢稻殼及自制的秧苗營養液、保水劑做基質,采用缽體育秧盤育壯秧技術,可靈活控制育苗時間,不受北方地區春季解凍晚、育苗不及時限制適時插秧問題。采用常規育苗法每公頃水稻育秧需4立方米優質腐殖土,全省每年要挖旱田土1400萬立方米,嚴重破壞了耕作層和植被。而利用廢稻殼作基質育苗,可有效地減少取土量,並且可以減少秧苗受土傳病害傳染的幾率。該項技術體現了三大好處:一是解決了取土難和破壞植被的問題,是一項減少植被破壞的生態項目;二是解決了苗床雜草和病害重的問題,是一項綠色項目;三是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稻殼可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壽山鄉壽山村農民於振海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東西真是神了,真沒想到秧苗還能從稻殼裡長出來。』他說,現在每公頃可節支110—130元,並實現提早育苗7—10天,不但苗壯病害少,而且出苗早,搶在有水時移栽,不受天旱的影響,並解決插秧過深影響分?及機械插秧盤根差的問題,每畝增產67.5公斤,出米率也由72%提高到75%,每公頃增收2000多元。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