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心中的大瓦房--《身邊的農民工》系列報道
2006-12-20 06:49:0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徐日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工作間隙抓緊時間吃飯
  在宿捨抱著玩具露出開心的笑容
  東北網12月20日電 (徐日明) 改革開放以來,千萬農民離鄉離土,湧入城市打工。他們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推動著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他們使城市從繁華走向繁華……

  走在街上,樓房是農民工建的;走進飯店,飯菜是農民工給端的;回到小區,保安、保潔員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民工……現在的城裡人很少有不認識農民工的,因為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很少有人真正認識農民工的,因為我們很少走進他們的生活,去了解他們的甘苦,傾聽他們內心。城市給予他們的,是太多的俯視。

  為此,本報推出《身邊的農民工》系列報道,讓更多的讀者可以走到農民工的身邊,感受他們,了解他們,理解他們,關愛他們……

  

  提起農民工,也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著很破舊,面色較黑,說話時帶著一點鄉土口音,開心的時候一臉憨憨的笑容,煩惱的時候就蹲在地上抽悶煙。

  王振華,一個男孩子的名字。她是一個打工妹,可她和人們印象中的農民工有點不一樣:她是一個剛剛20歲的女孩,一米七左右的個頭,陽光一樣的笑臉,說起話來完全沒有一點外鄉的口音。但是她身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一眼就看得出,她是一個來自廣袤土地的地地道道的農民工:那種朴實、潑辣的勁兒和那雙一眼就看得出乾過多年農活的手。也正是靠著這些,讓她在哈爾濱這座城市紮下了根。

  別看她年紀小,卻已經來哈爾濱3年了。

  

  

  最怕的是冷漠

  

  王振華住在紫荊閣酒店的職工宿捨。這是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裡面擺著10張上下鋪的床,床邊掛著許多新洗的衣服。床單都很舊了,但是洗得很乾淨。與其他的宿捨不同,在這裡的每張床下裝物品的箱子內,都是清一色的酒。貼在牆上用來隔涼的紙,也都是酒類廣告。

  王振華的床很平整,但是有點矮,人坐上去直不起腰。上面糊著一張塑料紙,是用來防上面的床掉木屑的。看著記者只能彎著腰坐著,王振華有點窘:『對不住了,住的地方太小了。』

  在這個不大的床上,擺了不少東西:有一個寫著很多人名字的氣球,她說,上面都是朋友的名字;床邊放著她的影集,裡面有童年的回憶、故鄉的風景和媽媽的笑容;影集下面是一本日記,記載著她的成長和淚水,還擺著很多毛絨玩具,包括一條鯊魚、幾只小熊和兩只小豬,這都是朋友們送她的——因為12月18日是她20歲的生日。

  隨手翻開王振華的日記,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困難或是敵人,而是冷漠,那種目光和語言也許纔是致命的……

  記者注意到,這段話附近的紙上有水浸的痕跡。不知這發自心靈的語言裡,摻著多少心酸的淚水?

  王振華出生在吉林省榆樹市的一個農村,在一個縣裡的學校念的小學。當時王振華在班級裡是好學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十名,可是她從來就沒寫過作業。在其他同學做作業、玩耍的時候,她必須幫助家裡乾活。因為家裡窮,8歲時她就和弟弟一起,幫母親乾農活。母親在前面刨坑,她就跟在後面撒種。風吹日曬,年復一年。

  城裡的孩子用的文具要比農村學生好得多,王振華的文具盒裡只有幾支削得很齊的鉛筆。一次,她的鉛筆用完了,便向同桌的男生借。當她拿過那支自動鉛筆時,不知道怎樣去用,琢磨了半天也寫不出字來,還差一點用小刀削壞了那支筆。同桌男生笑得直不起腰來。那一幕她至今都忘不了。那時候她就發誓,一定要過上好日子。

  因為家裡窮,王振華剛上高一就離開了學校,開始了打工的生活,那時她纔17歲。初到哈爾濱,一切都是新鮮的。她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能管吃住的地方,每月讓她能往家裡匯一點錢,可事實並不這麼簡單。

  王振華說,她原來一心想找一個飯店做服務員,可是飯店老板一聽說她不是哈市戶口後就搖起頭來。一位老板直接說:『你沒有哈市戶口,如果拿了飯店的錢跑了怎麼辦?如果一定要留下工作,那就交點抵押金吧。』當聽說王振華沒有錢抵押時,老板就不再理她了。

  王振華說,當時老板和飯店裡食客的眼神,輕蔑、冷漠和不屑一顧,讓她感到深深的無助和恐懼。

  

  心中的大瓦房

  

  在和王振華的談話中,涉及最多的一個字,就是『錢』。家裡沒有錢,現在要掙錢,之後要攢錢……每一個人都需要錢,但城裡人掙錢、攢錢的欲望和毅力,遠遠不及農民工。

  王振華告訴記者,在農村的時候,除了秋收的時候能用糧食換點錢以外,平時一點錢也沒有,全家人寄居在外婆家。為了給自己和小弟上學,父母整日拼命勞作,可是每逢有稍大一些開銷的時候,還是拿不出一點錢來。正是因為這樣,王振華放棄了學業,來到城裡打工。王振華的媽媽有兩個心願,第一個心願是家裡能有一間房子,第二個心願是王振華能嫁給一個城裡人,把家安在哈爾濱。為了媽媽的兩個心願,王振華開始努力了。

  她在紫荊閣這家看上去很大、很氣派的酒店落了腳。當第一個月的800元工資拿到手的時候,她高興得跳了起來。一個農村女孩,哪見過這麼多錢啊。她把其中的300元錢留給自己用,其餘的500元全都匯給了媽媽。她的想法是,錢雖然不多,但可以攢起來,幾年就可以讓爸媽在家鄉蓋上一間大瓦房。城裡掙錢再苦,也比農村種地掙錢多。

  第一個心願有希望了,然而第二個心願卻還很遠。王振華從影集裡拿出一張照片,是他和一個男青年的合影。王振華告訴記者,自己曾經有一個喜歡的人,兩人相處得很好,可是當他向父母介紹王振華時,卻遭到了他父母激烈的反對,他們希望兒子在城裡找一個女孩,工作穩定一些。自此後王振華和男友的交往不得不從『地上』轉為『地下』,聯系也越來越少。王振華說,就因為自己頭上的『農民工』三個字,最終兩人不得不分手了。

  一顆種子要破土的力量,是任何人或物都阻擋不了的。3年了,王振華已經在哈爾濱打工1000多個日夜了。靠著朴實和勤勉,她已經是紫荊閣酒店的大堂副理,月收入達到1500元。

  

  王振華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大廳裡照顧客人,監督服務員做好接待和解釋工作。工作仍然很辛苦,但是想想每月能有1000元錢可以寄給家裡,她總感覺渾身都是勁。

  從外表看,這個農村來的小女孩已經和城裡姑娘沒有什麼區別。王振華說,現在她和一起打工的小姐妹穿的、用的都和城裡的女孩差不多。每逢周末,她們還會到迪吧去蹦上一會兒,那些地方只要管住自己,不吃不喝,門票還是可以承受的。每月她們還會到時裝店買好看的衣服……王振華高興地說著,臉上燦爛的笑容掩飾不住。

  王振華說,她喜歡哈爾濱,這裡和她夢想中的一樣,有著說不盡的繁華和數不清的機會。隨著對這座城市的適應,她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朋友也越來越多。在記者采訪的一整天中,王振華的電話總是在響,弄得她不停地向記者道歉。她說,這都是朋友為她過生日送祝福的。

  王振華向記者說,在哈爾濱市,只要認定了就要肯乾,最終一定會出頭的。

  最讓她開心的是,家裡的大瓦房已經開始動工了……   

  

  

  (記者手記)  期待雨後的彩虹

  有一種貝殼,叫珍珠貝,在受到傷害時,可以自己治療傷口,不久後就在傷口處生成一顆美麗的珍珠。它的可貴之處,並不在珍珠上,而是在於那份勇於面對傷痛的精神和樂觀向上的態度。

  在王振華的日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出門,我不帶傘。雖然傘能遮擋風雨,卻也使季節失去了本來的顏色。

  17歲原本就是雨季,而這個傘就是孩子的家境。在這個季節,有這樣一個農村女孩,離開家,在滿眼都是傘的雨街中穿行,到陌生的城市求生存。她的汗水化成了雨,她的淚水也化成了雨,和天空飄著的雨混雜在一起,使雨季充滿了內容。

  還好,雨不會一直下,期待雨後的陽光和彩虹。

責任編輯:張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