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2日電 從國企廠長到私企工人,從工會主席到家政嫂……今年以來,哈爾濱市許多下崗職工選擇了與下崗前相差懸殊的新職業,開始從自身條件出發務實擇業,非公有制企業成為再就業主要渠道。
就業趨勢———
非公有制企業成再就業主要渠道
39歲的下崗職工汪風光,下崗前曾是哈制革廠車間主任,今年11月來到位於道外區城鄉接合部的民企哈紅光鍋爐集團應聘。原哈第四磚廠黨委書記高德輝,不計較再就業之後地位『降低』,在紅光鍋爐集團水暖隊當上了一名水暖工。從廠長到工人、從工會主席到家政嫂……如今,在哈爾濱市,已有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時傾向務實,選擇了與下崗前的地位相差懸殊的職業。
市中小企業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調查顯示,哈爾濱市目前下崗職工的就業結構為:從事服務業的佔79.8%,從事加工制造業佔17%,務農及從事農產品深加工佔3.2%。從業類別來看,受僱就業的佔75%,自謀職業的佔25%,其中受僱就業用工單位性質為非公有制單位的佔80%,公有制的佔20%。從受僱人員的就業形式上看,做臨時工、勞務工、小時工、季節工的分別佔40%、30%、20%、10%,而建立有固定期限、具有相對穩定勞動關系的合同工僅佔20%。從受僱人員的職業身份上看,個體私營企業的僱員佔60%;各類勞動就業組織的從業人員,即從事社區服務業和保潔、保綠、保安、保養等公益性勞動的佔20%,家庭僱員如家政服務員等佔5%,零散工佔5%,政府機關和其他企事業單位的臨時用工或外部工人佔10%。種種跡象表明,在哈爾濱市,下崗再就業能獲得相對穩定職業的只佔一小部分,非公企業、服務行業勢必成為下崗職工再就業主要渠道。
擇業心理———
經歷就業磨礪而更趨務實
將厚厚一摞獎狀鎖到抽屜裡,今年1月,市勞模於波咬著牙重新闖入就業市場。經過近一年的等待和尋找,最終找到了家政嫂的工作。『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現在纔深深體會到劉歡那首《重頭再來》的意義。』於波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
據有關部門調查顯示,哈爾濱市一個下崗職工平均11個月左右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其中有59%的人再就業後又經歷了一次以上的工作變動。有關部門近日曾向哈爾濱市部分下崗職工發放了一份調查表,在擇業條件中,要求『謀求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已降至末位,僅佔10%。有70%以上的中年女性,從『便於做家務』和『身體能適應』角度出發,表示願意選擇靈活的就業方式。
在經歷了下崗、失業、求職和實現再就業的艱辛歷程後,下崗職工普遍轉變了觀念、增長了技能,並獲得比下崗前更多的收益。年均安置300人再就業的報達家政服務中心總部經理邵雙誠深有感觸:報達家政1994年剛成立時,招工很難,當時許多下崗職工不願從事家政業。但近兩年,每年新報名加入報達家政的下崗職工都超過1萬人。每天,報達家政每個網點室內外都有近百名下崗女工排隊等活兒。她們所從事的小時工、季節工需求量大,且薪酬豐厚。
擇業前景———
推行多種就業方式培育就業增長點
據哈爾濱市城鄉勞動力總量預測和失業率控制指標要求,『十一五』期間哈爾濱市約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今年,市政府計劃開發1萬個公益性崗位,用於安置『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和殘疾人再就業。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在新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安置了8000餘名下崗失業人員。
哈爾濱市一些地區實施了『項目帶動戰略』推動再就業。據市中小企業局發展規規劃處負責人介紹,在哈爾濱市一個產業園區,平均一年僅新入區企業就能創造2000個崗位。一些新的就業增長點正在培育之中。服務業是哈爾濱市目前大力發展的第三產業,尤其社區服務業正在開發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項目。在南崗區的一些社區,僅老年健康服務中心就有30多個,安排再就業人員近百人。據統計,目前,哈爾濱市297個街道(鄉鎮)、656個社區都已分別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
對於下崗創業開辦中小企業者,哈爾濱市一方面政策扶持,一方面給予貸款擔保優惠。今年,哈爾濱市針對下崗職工的小額貸款額度已由兩萬元提高到3萬元,『當老板』的喜悅如今已掛在許多下崗職工的眼角眉梢。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對再就業已有了准確定位、對於自身發展有了長遠打算,他們正在新的崗位上發揮著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