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強身減負抓住機遇 羽翼豐滿的『東輕』起飛
2006-12-25 10:26:4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田慶剛 王強 來玉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5日電 題:羽翼豐滿的『東輕』起飛

  『東輕』,是一只大鵬。

  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有名的軍工企業。雖然名為『東輕』,但是曾經翅膀沈重,『起飛』實在不易。如今,出現轉機,總經理鍾利說:『「東輕」經過三年強身健體,終於要迎著老工業基地改造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東風昇空了。』

  減負

  三年前的『東輕』,職工17000人,其中退休職工近一半;醫院、學校、物業等等,『五髒』俱全;旗下子公司、子子公司不下幾十家,可謂『兒孫滿堂』。

  2003年初,公司決定給自己『減負』。

  一是精簡『後勤人口』,合並機構,精簡機構幾十個,大量人員充實到基層、生產一線,強化生產現場管理,公司生產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精簡『家族成員』,對子公司、子子公司合的合,撤的撤,分的分。產權關系得到明晰,各家各戶告別『大鍋飯』,獨立門戶,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三是剝離『社會包袱』。交出5所學校帶走400教職工;剝離公安、物業、供水、浴池,帶走300多人。如今,這些原來的『包袱人員』有的成為機關公務員,有的成為事業單位職工,有的進入效益更好的企業。

  經過三步精簡,『東輕』瘦身近3000人。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奇跡:減負後沒有一人下崗。

  強身

  卸掉沈重包袱的『東輕』,雖然覺得輕快許多,但畢竟內氣不足,依然顯得很孱弱。在國內同類企業大上先進設備,極力擴充生產能力的時候,誰能想到,『東輕』的核心裝備竟然是二戰時期的戰利品———1920年生產的德國機器,其最大特點是『兩低一高』:生產率低、精度低、耗能高。要想換掉這批古董級設備,至少需要50億元,這對『東輕』來講是不現實的。

  設備雖然落後,但『東輕』的人力資源優勢在國內是首屈一指。『東輕』決定用人力和科技為自己進補強身。

  鼓勵對老設備和老工藝進行革新改造,小改小獎,大改重獎,隨時改隨時獎,年終還有大獎。為激發科研人纔和能工巧匠的積極性和潛能,公司每年舉行一次科技獎勵大會,讓那些能人披紅戴花,登臺領獎。2006年,兩位技術人員研發的新工藝,突破了『東輕』50多年工藝水平,公司獎勵他們11萬元。3年來,『東輕』投入科技獎勵的資金達到110多萬元,受獎人數70多人。

  有了人力和科技的支橕,『東輕』的胃口越來越大———2003年加工鋁鎂合金材料5.5萬噸,2004年加工6萬噸,2005年加工6.6萬噸,今年的目標是7.3萬噸;『吃』的越來越講究———民品『粗糧』不斷減少,高科技的『細糧』逐漸增加,每年都推出幾千噸新產品;『身體』越來越健壯———2003年實現淨利潤3011萬元,2004年是3030萬元,2005年是4800萬元,2006年將突破5000萬元。

  豐羽

  身體已經復原的『東輕』,眼望藍天,謀劃新的起飛。

  合作,是拓展外部空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最好的辦法。3年來,『東輕』人不斷借助外力為自己增添羽翼。在國內,分別與東北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北京有色研究總院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目前,部分科研合作項目已進入到實施階段。

  2006年,『東輕』將合作領域拓展到國際,與俄羅斯烏法國立航空技術大學簽定了《鋁鎂加工基地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促進鋁鎂及其合金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和技術開發,互通最新科研成果,共同促進成果轉化。

  新科技不可或缺,裝備也很重要。近3年,『東輕』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機遇,連續上了幾個大項目。投資1.2億元的復合材料生產線已經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大擠壓項目和信息化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2004年9月,『東輕』利用人纔和技術優勢,成功申請到超大鋁板帶材項目。這個項目總投資29億元,成為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的『項目之王』。將於2008年建成的這個亞洲第二條、世界第五條鋁板帶材生產線,代表著當代中國鋁合金加工技術的最高水平,是推動我國向世界鋁加工業強國邁進的一個標志性工程,更是『東輕』人為自己裝上的一個最堅韌的翅膀。

  羽翼豐滿的『東輕』起飛。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