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惡意逃廢是主因 業內人士呼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法制當先
2006-12-28 13:50:0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賈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8日電 日前,省『誠信龍江』工作領導小組再次將12家企業的失信行為公之於眾。至此,黑龍江省今年已對17家失信企業進行公開曝光。這些被曝光企業的失信行為主要集中於逃廢銀行債務、商業欺詐、制售偽劣產品和虛開增值稅專業發票等。其中,居於首位的是逃廢銀行債務,佔被曝光企業的35%。失信企業緣何逃廢銀行債務?如何預防此類失信行為的發生?近日,記者走訪了業內人士,傾聽了他們的見解和建議。

  不良貸款企業逾3千戶

  近年來,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但與這一形勢不相協調的是信用環境較差,制假販假、合同違約、偷稅漏稅、逃廢債務等信用缺失現象和坑蒙拐騙、言而無信、見利忘義行為時有發生。據中科院公布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顯示,黑龍江省在『全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金融資產質量測度排名榜』中居後,被幾家商業銀行總行確定為信貸高風險區,特別是黑龍江省企業在省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和逃廢債務問題突出。截至9月末,黑龍江省不良貸款企業3365戶,列入逾期、拖欠、逃廢的債務本金加上利息累計131億元。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吉恆說,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多年來嚴重失信的企業影響了黑龍江省金融生態環境、開放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現在,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渴望尋求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而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又承擔較高的不良貸款風險,這就形成了『麻稈打狼兩頭害怕』的突出矛盾,成為黑龍江省經濟加快發展的嚴重障礙。此外,金融生態環境同樣彰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生物鏈規則。商業化運作的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貸款被失信企業連本帶息吞去,無法生存,不得不收縮放貸閘門,甚至到發達地區吃『小魚』,結果使處在生物鏈條中的企業受到了威脅和限制,有的企業可能被迫遠走他鄉,最終將導致黑龍江省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

  主觀故意、惡意逃廢是主因

  日前,省銀行業協會以今年一季度上報的企業逃廢銀行債務數字為基礎,選擇其中逃廢銀行債務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210戶企業進行剖析。結果發現,改制重組逃廢債務佔32%,利用企業改制重組、破產成為逃廢銀行債務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省銀行業協會副會長楊憲民介紹說,如果將受政策性影響、受市場因素影響的逃廢債行為視為客觀因素造成的,那麼諸如改制重組、多頭開戶、關聯交易、拒絕銀行催收等方式,應當屬於企業主觀故意、惡意逃廢,其綜合佔比超過85%。

  對於高比例通過改制重組等手段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楊憲民認為成因非常復雜、形式多樣。有的一個企業或企業集團涉及多種逃廢銀行債務,有的貸款以多個方式逃廢。從客觀上看,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法律不規范、不嚴密,致使有的企業在收購中不依法承接債務;有的設立新公司甩掉銀行債務,讓貸款懸空;有的不經債權銀行同意,低價變賣出售企業;還有的以重組為名,行逃廢債之實,將銀行貸款掛在沒有資產的原公司『留守處』,使貸款掛空。被曝光企業黑龍江聖方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起利用破產方式逃廢債務的典型案例。

  省誠信辦武振毅說,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絕不能孤立對待,銀行在舊的體制下管理不健全,存在著貸款手續、擔保措施不完善和監管催收不及時等問題。另外,在改革過程中,銀行間不規范競爭,缺乏協調溝通,導致了多頭貸款和轉移貸款現象的發生。

  輿論監督與法律制裁並行

  來自省誠信辦的消息稱,黑龍江省連續兩次的曝光活動已在社會尤其是企業中引起反響,失信企業哈爾濱松花江乳品廠被曝光後,立即與省誠信辦和債權銀行聯系,承諾盡快還清全部貸款本金和表內利息。

  『曝光是手段,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纔是最終目的。黑龍江省近年不良貸款多、逃廢銀行債務現象較普遍,這看似是銀行在受罪,實則是對黑龍江省經濟的制約和削弱。』省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樹田建議:『保證銀行金融債權的安全,表面是幫助銀行,實質是幫助企業和政府自身。輿論與道德的壓力是軟性的,而法律是硬性的,是最高層次的約束。解決銀行不良貸款和逃廢債務問題,首先要打破過去那種國企和銀行是國有的,欠賬應由國家「買單」的觀念。各地、市銀行不良貸款下降率和企業逃廢債的清理情況應納入政府主要領導的目標考核。要加強對金融的保護,依法公正審理金融案件,加大對金融糾紛案件的執行力度,解決大量存在的「贏了官司不贏錢」的現象。企業改制要征得債權銀行的同意,依法承接債務,落實銀行貸款,防止擴大政策性破產范圍,糾正將銀行有效合法的抵押財產作為破產財產的違法行為。』

  王吉恆認為,失信行為看似是經濟問題,實則是法律問題。是法律的『疲軟』乃至缺陷,造成了社會不誠信。黑龍江省的誠信狀況總體上是個人和民營企業較好,國企相對較差。長期以來國企責任主體不明,企業貸款在行政乾預下獲得,領導者乾好乾壞都一樣,一旦企業倒閉,殃及的是企業和員工。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嚴格懲罰制度,讓那些違犯法紀的企業高管受到輿論監督和法律制裁。

  小資料

  何為逃廢銀行債務?

  根據有關規定,債務人具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認定為逃廢銀行債務:通過非正常的相關交易抽逃資金、轉移利潤、轉移資產,損害銀行債權的;以多頭開戶、轉戶等方式,蓄意逃避債權銀行對貸款監督,致使銀行貸款本息難以收回的;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提供虛假、產權不清的擔保,或惡意拒絕補辦擔保手續的;不經債權銀行同意,擅自處置銀行債權的抵(質)押物(權),損害銀行債權的;隱瞞影響按期償還銀行債務的重要事項和重大財務變動情況,致使銀行債權處於高風險狀況的;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已生效的法律文書,繼續拖欠銀行債務的等。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