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戶的王福寶。
王福寶和妻子一起為村民辦理登記新型合作醫療險。
王福寶去農民家診病。
東北網1月11日電 王福寶,一個從偏僻山村考上醫學院的大學畢業生,看到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還要顛簸十多公裡去鎮上,心中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痛。良心和責任感,最終促使他踏上了返鄉之路。14年過去了,他不僅沒有離開,反而把診所開辦得紅紅火火,擁有口腔牙鑽機、洗胃機、氧氣瓶、B超機、X光機、129急救車等一些鎮衛生院都不具備的設施。他創造的『植樹苗,抵藥費』方式,讓500多戶因沒錢看病而欠下了藥費的鄉親償還了6萬餘元醫藥款。他說:『雖然我選擇了農村,與留在城裡的同學比沒有高工資,但我是「富有」的。因為我更擁有了鄉親們的尊敬和信賴。』
2006年10月29日,寧安市沙蘭鎮和盛村迎來一個喜慶的日子———大學生村醫王福寶的新衛生所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
站在這座上下兩層、500平方米的新衛生所門前,看著前來就診的眾多鄉親們,王福寶指著化驗室的電熱恆溫培養箱、分光光度計等新設備,興奮地告訴記者:『有了這些儀器,細菌培養、生化檢查等原來需要在城裡大醫院做的化驗,在我這兒也都可以做了。』他告訴記者,新衛生所的建成只是一個起點。
讓村裡人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醫療
1993年,當王福寶拿到牡丹江醫學院本科畢業證書回家鄉當村醫時,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在學校,他門門功課拔尖;畢業時,牡丹江市一家醫院已經相中了他。可就在最後的那一刻,在其他同學都要到城裡大醫院報到的時候,他卻猶豫了,並且最終背著當初從家帶來的鋪蓋卷和大學裡積攢的醫學書,悄然回到了村裡。
王福寶也曾經渴望遠離山村。然而,幾年的大學生涯,尤其是選擇了從醫之路後,王福寶的思想漸漸改變了。每次放假回鄉,當看到900多戶、4000餘人的村子沒一個像樣的衛生所,沒一個能看明白病的大夫,看到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還要顛簸十多公裡去鎮上看時,他心中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痛。良心和責任感,最終促使他踏上了返鄉之路。
『常見病、多發病不出村。』這是王福寶回村開診所時定下的目標。14年來,為實現這一目標,王福寶每年都把省吃儉用攢下的錢用來添置醫療設施。到如今,他在這方面的投入已近10萬元,從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這必不可少的『家當』開始,到擁有口腔牙鑽機、洗胃機、氧氣瓶、B超機、X光機、129急救車這些鎮衛生院都未必具備的設施,可見他花在村衛生所上的心血。
醫療設備更新後,王福寶又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上動起了腦筋。他『強制性』要求包括妻子在內的衛生所3名成員,每年都輪流出去學習,長則3個月、短則1周。『為了給鄉親們看好病,為了讓村裡人也能享受同城裡一樣的醫療,這點兒錢花得值。』王福寶說。
王福寶的行醫范圍從和盛村輻射到周邊12個村屯。2006年1月,王福寶被評上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並作為我省惟一的代表到北京受獎。獲此殊榮的鄉村醫生全國僅有200名,我省5名。
無論有錢沒錢都要先給看病
在王福寶的診所裡,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各種醫療設備,而是桌上那一尺多厚的『白紙』,那是沒錢看病的村民們給他打的『白條』。
王福寶始終堅守一個信念:無論村民有錢沒錢,都要先給看病。十多年來,和盛村901戶人家,有600多戶先後在他的診所賒賬看病,其中常年掛賬的有200多戶。村民們看病的『白條』總額最高時有10餘萬元,少的時候也有五六萬元。
很多人都有一份擔懮:農村衛生所利潤本來就低,如果都拖欠,要不了多久是不是就會被拖垮?一個偶然的機會,讓王福寶找到了解決這個『瓶頸』的良方。
2000年,村裡退耕還林,號召村民承包植樹,村委會找到王福寶。『栽樹就是建綠色銀行,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王福寶當即決定承包290畝土地退耕還林。然而讓王福寶沒想到的是,上山栽樹第一天,他家門前來了一二百人,都爭著要去栽樹。王福寶驚呆了,妻子更上火:『如果按一人一天20元算,得給多少錢啊?』但鄉親們卻笑著說:『俺們都欠你治病錢,你家有活伸把手,哪能要錢呢?』
這極大地啟發了王福寶。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栽樹苗,抵藥款。很快,一條消息在和盛村傳開了:到王福寶承包的荒山上栽樹一天給20元,可頂診所的欠條;沒有欠條的,也可以趁著手裡沒活上山賺點兒零花錢,為自己和家裡人的健康做『儲蓄』。
2004年,擁有了10萬株樹的王福寶又和朋友合伙承包了2000畝荒山,動員村民植樹60萬株。通過『植樹苗,抵藥費』的方式,500多戶村民償還了欠衛生所的6萬餘元醫藥款。王福寶不僅為自己做了一項收益長遠的投資,還給鄉親們開闢了增收渠道,同時也綠化了荒山,治理了水土。
如今,和盛村的西山上早已被一大片樹林覆蓋,樹木從高到低排列得整整齊齊,最高的已經長到4米多高了。王福寶告訴記者,他最近正忙著收集信息找市場,打算再包些地領著鄉親種中草藥。
村裡的事怎能和我沒關系呢
在和盛村,誰家生孩子,誰家老人去世,只要王福寶知道了,他都要到場。村裡誰有了難事,他更像自己家裡的事兒一樣上心。
如今已過世的程佔餘老人是村裡的五保戶,雙腿截肢且身患多種疾病,而村裡積累不多,無力承擔老人的醫藥費。王福寶主動承擔起為老人治療保健的工作,從1993年起到1999年老人去世,每年提供上千元藥品,並為老人定期進行體檢。
2000年,王福寶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黨支部組織委員,對村裡的事就更上心了。2001年,豬場屯著了一把火,30多戶村民受災。聽到消息後,王福寶叫妻子收拾了一大包衣服,又拿出自家的米面送到了受災鄉親手中。
2003年,『非典』的肆虐讓和盛村村民恐慌。王福寶留下妻子在診所值班,自己挨家挨戶地做宣傳,發放消毒物品。同時主動請纓在村口設卡,對外來人員進行普查、登記、消毒、隔離。
2005年6月10日,得知沙蘭鎮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王福寶馬上攜帶急救藥品,開著救護車直奔災區,義務搶救溺水兒童,為群眾診病,免費發放藥品、宣傳衛生防疫知識。半個月的時間,他餓了吃面包,困了睡在車上,直到救災工作基本結束纔撤回來。其實,這場洪水也把他承包的1萬多棵楊樹衝倒了,但他只是給親戚朋友交代了一下,就義無返顧地趕到了救災前沿。事後,妻子瞋怪他扔下自己的事去管別人的事,王福寶卻說:『村裡的事怎能和我沒關系呢?』
王福寶為村裡操的心、盡的力,鄉親們一筆一筆都記在心上,牡丹江、寧安各大醫院,很多大夫也和王福寶成了好朋友。有不懂的問題,王福寶總愛跟這些朋友議一議;治哪種病有特效藥和治療新招,大家也都要跟王福寶說一說。村民們有了急病要去大醫院,只要王福寶打個電話,急救車還沒到,醫院裡的診室就早已准備就緒。
王福寶用誠心、愛心和行動,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誰家做了好吃的,首先想著他;誰家有了難事,總樂意和他商量;誰家裡人有病,有他到場心裡就踏實了。粘團子、凍餃子、秋木耳、山蘑菇……在王福寶診所外的窗臺上,常常堆著大家送來的這些土特產。
實現了人生價值的王福寶,覺得自己格外幸福。『雖然我選擇了農村,與留在城裡的同學比沒有高工資,但我是「富有」的。因為我更擁有了鄉親們的尊敬和信賴。走在村裡,他們雖然給我的只是一個招呼、一個手勢,但對我而言卻是莫大的肯定和信任。』
王福寶,成了這片土地上最受敬重的人。
采訪感言
這個人實在是太與眾不同了:懷揣醫學院的本科文憑,十多年如一日守護著十裡八村鄉親的健康;雖然是學醫出身,他卻頗具經濟頭腦,建起了『健康儲蓄林』,給沒錢看病的農民找到了出路;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事例經常見諸報端的社會背景下,他卻一邊把診所開得紅紅火火,一邊跟村民們相處得親如一家。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越來越感到王福寶身上的這些『新』:既有創業的激情又很叡智,同時不乏踏實的作風和回報社會的仁愛之心;把個人的理想和信念融入時代發展中,在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同時,也使自我價值得到昇華。
采訪歸來,偶爾還會感慨:那些至今仍徘徊在就業十字路口的當代大學生知道了王福寶的故事,也許就不會那麼迷失方向了吧?如果時代多幾個王福寶這樣的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景是不是會更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