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見1月26日電 題:創新有路在腳下??代表熱盼龍江早日成為創新型省份
記者 杜麗華 實習生 李天池
創新是推動區域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多次提及『創新』一詞,並首次在報告中提出黑龍江將努力建設創新型省份。不少代表為此拍手稱快,代表們表示雖然建設創新型省份任重而道遠,但前途光明無限。
科技創新:發展的脊梁骨![]() |
於濤 |
『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影響黑龍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制約全省經濟發展的障礙。』人大代表於濤談到科技創新開門見山。
於濤是中國一航空氣動力研究院院長,他對科技創新有著更深的感悟。『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是從仿制的路子走過來的,小運輸機、初級教練機、早期戰斗機等都是仿制前蘇聯的技術和機種。跟在別人後面乾,永遠沒有出路。近兩年,我院直接參與了殲十戰斗機的研制,這是我國自行研制開發,采用了大量高新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斗機。殲十的成功研制,也成為中國航空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裡程碑。』於濤說。
『我們的工作時時處處都需要創新,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空氣動力研究院。』於濤頗有感慨地說,『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飛洞實驗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些年院裡在創新發展方面下了大力氣,先後投入一百多萬元培養創新型人纔,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其中我院研制的阻力測量精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動態實驗技術、動力模擬實驗技術和測量顯示技術都是國內一流的。』
『創新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是要把創新成果轉化成生產力。』於濤說,『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是黑龍江人的驕傲,但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資源的附加值,並轉化成經濟效益,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黑龍江人只有通過科技創新,走科技興省的路子纔有出路。』
企業創新:前行的領頭羊![]() |
吳志娟 |
2006年,省政協黨組以自主創新為主題在全省作了一次專項調研。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黑龍江技術創新投入呈持續增長勢頭。全省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中41%建立了研發機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企業投入整體規模仍顯過小,尤其是企業還未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報告中就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介』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創新就是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來自齊齊哈爾的省人大代表吳志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創新』二字。2001年吳志娟創辦了一家以綠色食品加工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幾年的經營使企業小有規模。然而她不滿足於簡單的食品加工,吳志娟與當地高校生物技術專家合作,研制成功了以柳蒿芽為輔料的白酒,這在全國還是首創。柳蒿芽做成酒產生的效益是賣原字號產品的5倍,嘗到了甜頭的吳志娟又開始了下一步創新之路。
一次無意中吳志娟聽一位老人說,現在的糧食沒有以前用石磨磨出來的那麼香了。這句話給了她靈感,吳志娟立刻多方調查,自己親自品嘗對比。最終她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她要用石磨加工大米。想到就做,吳志娟自己設計,定做了以電為動力的石磨糧食加工設備,這又是一項全國首創。『我已經跟村裡的姐妹達成意向性協議,今年她們專門為我種不上化肥的水稻。原料保證綠色無公害,石磨加工再提昇口感,最後采用精制的包裝,相信我的產品一定會受歡迎。』吳志娟信心十足地說。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吳志娟說這是她的經商理念。她告訴記者,企業去年年產已超過一千萬元,今年有望翻一番。
全民創新:從娃娃抓起![]() |
廖明宏 |
『我國的教育體制不利於創新,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學生幾乎做不到學以致用,更談不上從小培養創新意識。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一直也沒有太大改觀。只要高考指揮棒不撤,就很難改變這種教育體制。』在哈工大從事計算機教育的省人大代表廖明宏對此頗有感慨。
『我們在大學生本科教育階段,就在有意補上學生創新思維這一課。在我們這考試不是一錘定音,而是采取累加計分的考核方式。其中實踐成績佔20%-40,面試成績佔20-30%,筆試只佔50%左右。實踐是布置創新型題目讓學生動手去做,並鼓勵學生課外參加實體科技創新活動。面試是學生抽題,臨場發揮,主要考察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老師更為關鍵。如果老師沒有創新意識,怎麼培養學生。不管是大學老師還是中學小學老師,我想不僅要把書本講好,更重要是把創新意識和創新技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創新思維的慣性,最終實現全民創新。』廖明宏說。
2006年全省科技大會提出了黑龍江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具體目標:到2010年,科技綜合實力和主要指標進入全國前10名,成為科技大省;到2020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創新型省份。那麼黑龍江距離創新型省份的路究竟還有多遠,代表們信心滿懷。只要我們現在出發,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