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  >  2007黑龍江兩會  >  你說我說
搜 索
省政協委員劉恩嘉: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
2007-01-27 17:12: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劉恩嘉

  東北網1月27日電(記者 印蕾)政協黑龍江省九屆五次會議27日上午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召開全體會議,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部分政協委員進行了大會發言。

  省政協委員劉恩嘉以《關於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的建議》作大會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的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長期的歷史任務。為了紮實有效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諧新農村,我提出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的建議,供參考。

  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的概念是,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在保護、優化生態的前提下,依據地區的特點及其資源、區位、基礎條件,形成以一個產業為主體,相關產業配套,資源充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生態產業系統,即現代化的農業區域產業系統;構建利益關系平等、利益結構透明、利益分配合理的資本轉化平臺,把城市資本和農村發展結合起來,以獲得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形成個性鮮明,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區文化,實現城鄉經濟融合,經濟、社會和文化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提出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主要基於以下理由:

  之一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經濟和諧,而經濟和諧的基礎是產業和諧。從區域的角度看,產業和諧是指產業配置與資源、區位相協調,與適應和優化生態環境相協調;產業間形成主業突出、主輔業相互匹配、相互促進的產業鏈;產業組織合理,競爭有序、活力充沛,能夠實現區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要達到此目的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整體上戰略上謀劃一個區域的產業布局和發展。 目前這樣做的區域不多,達到產業和諧的區域就更少了。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就是要建設一個產業配置與資源、區位、優化環境相協調,產業鏈條優化,城鄉一體,充滿活力,能夠獲得最大產出的經濟體。

  之二是社會和諧最根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取決於社會分配的和諧。社會分配的和諧體現在按生產要素和勞動投入所實現的價值及其承擔的風險程度(資產風險、責任風險、身體傷害風險和社會偏見風險)與各利益主體間的收益相協調。這種和諧利益關系的建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但是目前,我國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和諧的利益機制尚在調整與形成中,需要下大力氣纔能解決。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就是建立一個投資主體、經營主體、生產主體之間責權利相統一,利益關系透明、公開、合理的經濟社區。

  之三是和諧社會是現代化的,其經濟模式必然是生態經濟模式。生態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核心,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發展循環經濟,把區域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的恢復與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經濟模式。構建和諧生態產業區就是建立一個通過統一規劃,綜合建設,營造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景觀,培育整體、和諧、開放、文明的生態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態產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

  之四是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區域文化是和諧文化的體現。構建和諧生態產業區就是建立一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個性鮮明,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

  構建和諧農業產業區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條:

  第一、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一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會最主要是社會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利益分配的和諧。就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而言,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文化基礎差距過大,城鄉收益差距過大,造成了城鄉利益分配的不和諧,而且這種不和諧的現象日益加劇。構建農業和諧生態產業區能夠全面提昇區域的生產力,獲得最大的產出,縮小乃至消滅城鄉的差別。

  第二、與城鄉經濟一體化相一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僅靠農村自身的能力,也不能只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投入,還要靠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中央雖然在政策上對發展農業經濟和農村建設傾斜,但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科學的利益機制,創造發展農業經濟的利益空間,構建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投資環境,使社會資本有效地向農村、農業產業方向流動。資本的流動取向是追逐利益而投入的,因此,構建一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利益空間,建設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良好投資平臺,是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重要途徑。

  第三、以要素市場促進投資環境的優化。要素市場的規范與完善及其現代化程度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標志,它決定了生產成本的高低和經營利潤的多寡。 因此,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也取決於要素市場的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和完善要素市場是優化投資環境的必要手段。深圳市主導產業電子業以及服裝業的發展足以證明要素市場對投資者的重要性,足以證明要素市場的完善程度是其衡量一個區域投資環境好壞的重要標准。

  第四、主產業與相關產業相配套。在主產業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基礎上,相關產業的選擇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本地區的資源條件、生態條件相一致、與主產業發展相配套、還要考慮到比較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等選擇原則。主產業與相關產業在系統經營運作下,達到生產與經營管理成本最小化,資產利用率、資產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第五、金融資本與農業產業資本相結合。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而中國農業的發展,尤其是由小農生產向現代農業生產轉化過程中,更需要金融資本的支持,更需要城鄉資本互動、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支橕。就目前資本運行現狀而言,一方面,城市佔有大量的閑置資本,而難以尋找安全可靠的投向;另一方面,農村急需大量的資本來發展農業經濟,卻無人敢於投向農村和農業,這主要由於目前沒有社會資本向農業經濟投資的轉化平臺,更沒有建立起投資信譽機制,因此建設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經濟的投資平臺就成為發展農業經濟的重大課題。

責任編輯:李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