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  >  2007黑龍江兩會  >  你說我說
搜 索
省政協委員肖建敏:加大對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的監管力度
2007-01-27 17:12: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肖建敏

  東北網1月27日電(記者印蕾)政協黑龍江省九屆五次會議27日上午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召開全體會議,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部分政協委員進行了大會發言。

  省政協委員肖建敏以《加大對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的監管力度》作大會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食品安全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食品加工企業的監管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從我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上看,部分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和黑加工點是制造假冒偽劣食品的主要『集散地』,是問題食品的『高產區』。但是,長期以來,小企業、小作坊,特別是黑加工點一直都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和薄弱環節。因此,加強對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黑加工點的監管,讓市民吃上放心食品、安全食品成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亟待破解的課題。

  一、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存在的突出問題

  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具有數量多、分布散、水平低等特點,大多分散在城鄉結合的邊遠地區以及行政監管薄弱的農村,涉及面極其廣泛,問題非常突出。

  (一)企業規模小,生產設備落後,生產環境差。以哈爾濱市為例,現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2193家,已納入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企業為1346家。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總數中,人數在1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1863家,佔總數的85%,其中,納入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企業800多家,不到總數的一半。更有許多無證無照黑加工點則數量難以統計。這些小企業、小作坊、黑加工點大多缺乏生產合格食品的必備條件,衛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普遍使用簡陋陳舊設備,工藝落後,加工粗糙。在原料和食品添加劑使用上不規范,有毒有害物質極易進入生產環節,有的甚至超量使用代用品減少食品有效成分,以低成本、低售價為主要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其危害及潛在危害相當嚴重。有些小企業、小作坊、黑加工點為了謀求更多的利潤,非法冒用知名品牌的商標和包裝,冒充正規廠家的產品。

  (二)企業管理薄弱,人員業務素質低。由於小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絕大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一般采用簡單、傳統的家族式管理。他們對未來的宏觀經濟走向及對市場的判斷難以把握,不適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要求。而且,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從業人員大部分未經培訓,衛生意識差,技術水平低,在生產過程中操作不規范,導致食品衛生質量無法保證。

  (三)企業質量意識淡薄,法制觀念差。少數企業無標准組織生產,有相當企業不嚴格按照標准和要求組織生產。部分生產經營者缺乏起碼的質量意識和誠信意識,唯利是圖,置人民的生命健康於不顧,制販假冒偽劣食品,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和身心健康。

  (四)產品標准和質量水平偏低,缺少應有的檢驗手段。有近90%的小型食品加工企業不具備檢驗手段和檢驗人員。特別是生產和加工米、面、油等日用食品的小作坊、黑加工點,靠的是經驗和老套套、老方法,產品質量處於一個嚴重的失控狀態。

  二、政府部門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理順,難以形成監管合力。 目前,食品衛生安全的管理職能分散在質監、衛生、工商、環保等多個部門。由於協調機制不完善,部門分割,各自為政,各行其事,難以形成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管合力。尤其是對小作坊、黑加工點的監管幾乎處於『盲區』。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不健全,缺少強制性和懲罰措施。

  (二)對消費者的宣傳和引導不到位。政府部門對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宣傳和引導不到位,是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不強的重要原因。消費者即使吃出了問題,也很少想到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有些消費者雖然有了維權意識,但在進行消費維權時往往也存在許多障礙,例如維權成本高、維權手段不足等,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大多數人只能采取能忍則忍的態度,無形中也縱容了偽劣食品的橫行。

  (三)食品質量檢測體系不完善,檢驗經費嚴重不足。目前,作為食品質量檢測機構的檢驗經費嚴重不足,遠遠滿足不了檢驗的需要。現行的產品質量檢驗收費標准是1990年(省物價局)和1992年(國家財政部)頒發的,標准較低,有的檢驗項目檢驗的越多,虧的越多。長此下去,使檢測機構難以為繼。

  三、強化對小型食品加工企業、小作坊監管的幾點建議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進一步梳理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職能,理順體制,明確責權,注意發揮社會中介機構、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逐步形成職能清晰、權責明確、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並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按照一個監督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明確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加強協調。定期召開各職能部門聯席會,及時通報食品企業的各類信息。落實各級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監管責任制,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

  (二)加強宣傳,強化監督,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增強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大力宣傳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宣傳優質食品、優良品牌和優秀企業;曝光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企業;建立『食品安全宣傳周』,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提高廣大消費者的鑒別能力和維權意識,自覺抵制不衛生、不安全食品。

  (三)把小企業、小作坊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要堅決取締黑加工點,同時,對生產和加工環節的監管,全面推進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嚴格食品衛生許可准入要求。加大監督抽查和執法檢查力度,對重點食品、重點地區實行定期質量監督抽查,堅決打擊制售不安全食品的違法行為。加強對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調味品、酒類、豆制品、速凍等食品的市場准入管理。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完善舉報獎勵辦法,利用行業基金和政府撥款設立專門的獎勵基金,以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和舉報威懾作用。同時,加大對涉及食品安全事件企業和責任人的懲罰打擊力度。

  (四)加大經費投入,完善食品質量檢測體系,提昇監管能力。可采取政府撥一些,有關部門拿一些,使用單位出一些來解決經費投入問題。完善食品質量檢測體系,提昇監管能力,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加大食品質量監測的頻次和力度,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確保群眾的身體健康和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術和法律法規培訓。教育廣大生產和經營者,嚴格遵守行業標准和質量要求,安全生產,誠信經營;違規違法生產、經營食品,給消費者造成危害的,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