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  >  2007黑龍江兩會  >  兩會動態
搜 索
省工商聯: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2007-01-27 18:16:57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曉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7日電 (記者 孫曉銳)政協黑龍江省九屆五次會議27日上午在哈爾濱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全體會議,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部分政協委員進行了大會發言。

  洪袁舒委員代表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做了題為《努力做好工商聯工作 充分發揮政府助手作用 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大會發言,全文如下: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2006年我省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340億元,同比增長20.1%,佔全省生產總值的38.4%,實現稅收205億元,同比增長17.8%。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總量的35.5%,新增就業60萬人,佔全省新增就業總數的80%。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省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主力。

  按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要求,工商聯要引導和推動非公有制企業適應時代要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我們工作的切入點是積極引導和推動非公有制企業履行八個方面的社會責任,為構建繁榮和諧的龍江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是推進發展的責任。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已經成為我省經濟發展增量的主要來源。不斷發展和壯大企業,既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自身需要,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需要。不斷地增加投資,增加就業,增加利潤,增加稅收,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是非公有制企業對社會和諧的最大貢獻。

  二是促進公平的責任。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內容。非公有制企業既要為自身的發展爭取更加公平的法律、政策和市場環境,更要公平地對待社會其他群體,特別是工人群體,努力維護他人的公平權利與合法利益。只有既爭取自己的公平,又維護他人的公平,全社會的公平纔能實現,自身的公平纔能得到最終的保證。

  三是推動自由創造的責任。創業、創新、創造的自由,是社會充滿活力的條件和標志。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因為國家給予了投資、創業和創新的自由。非公有制企業的創業和發展,也影響和推動著社會其他群體的創業和發展。當前,非公有制企業的投資、創業、創新和發展,仍存在不少障礙與限制。這些障礙與限制,許多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也有的雖然實質不合理,但表面上卻合法。非公有制企業既要積極爭取消除對創業、創新和發展的不合法、不合理的限制,又要努力推動改變那些表面合法、實質不合理的限制。

  四是推動發展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責任。和諧勞動關系是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長期發展的基本保證,是整個社會和諧的一項基本內容。充分尊重和切實維護員工的勞動合同權、工資報酬權、休息休假權、健康衛生權、生命安全權、工會參與權和人格尊嚴權等,是非公有制企業的責任與義務,是非公有制企業獲得員工認同、支持和積極勞動貢獻的條件,也是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產生的基礎和更好更快發展的條件。要引導企業強化社會責任,構建新型勞動關系。開展『關愛員工,實現雙贏』活動,引導企業按照勞動法要求,落實社會保障、勞動保障政策,簽訂勞動合同,兌現員工工資,為員工上好『三險』,建立和諧的企業文化,引導企業做精、做專、做強。

  五是推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責任。濫用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已經成為和諧發展的重大障礙。造成與自然不和諧相處的狀況,企業要承擔相當大的責任,其中包括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要承擔相當責任。非公有制企業應當積極主動投身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節約能源資源,堅決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生產能力,逐步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也為自己創造綠色GDP。

  六是遵守法律法規的責任。法制是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非公有制企業既是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受害者,同時,一些非公有制企業也是某些方面法律的違反者。采取措施,讓非公有制企業遵守勞動法、合同法、工資法、環保法、稅法、生產安全法、社會保障法、資源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商業賄賂法等一切與企業經營活動有關的法律法規,自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七是遵守道德誠信的責任。道德和誠信是社會和諧的核心與根本。胡錦濤總書記號召樹立以『八榮八恥』為重要內容的新榮辱觀,這也是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要求。要在企業家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建立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個人誠信。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建立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個人誠信。這樣做,既有利於社會和諧,也有利於企業的正常發展和企業家的身心健康。

  八是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責任。增強公益意識,參與扶貧事業,參與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這是中國企業家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改革開放最大受益者之一的非公有制企業家,作為擁有較多財富的新興社會階層,要積極主動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參與光彩事業,大力倡導『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義利兼顧、德行並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32個字精神,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