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黑龍江省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7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書 面)
黑龍江省財政廳
(2007年1月25日)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全省及省本級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7年預算草案,請予審議。
一、2006年全省及省本級預算執行情況
2006年,在省委的正確領導和省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全省各級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銳意進取,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的預算任務。
據快報統計,2006年全省全口徑財政收入881.5億元,自然口徑增長(以下簡稱『增長』或『下降』)19.4%。其中,上劃收入402億元,增長16.3%。地方財政收入479.5億元,增長22.2%。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386.6億元,增長21.5%;基金預算收入92.9億元,增長24.9%。全省地方財政支出1064.8億元,增長23.6%。地方財政支出中,一般預算支出968.6億元,增長22.9 %;基金預算支出96.2億元,增長30.8%。
省本級全口徑財政收入375.3億元,增長22.1 %。其中,上劃收入219.2億元,增長22%。地方財政收入156.1億元,增長22.2%。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129.8億元,增長28.7%;基金預算收入26.3億元,下降1.9%。地方財政支出349.8億元,增長20.3 %。地方財政支出中,一般預算支出322.2億元,增長20.3 %;基金預算支出27.6億元,增長19.6 %。
2006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479.5億元,加中央結算補助600.5億元(中央補助收入611.7億元,具體項目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稅收返還收入78億元,所得稅基數返還收入12.3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69.4億元,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獎補資金補助收入15.5億元,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補助收入71.2億元,年終一次獎3.6億元,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補助收入9.2億元,免征農業稅轉移支付補助收入26.8億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收入9.7億元,專項補助收入287.6億元,結算補助收入9.1億元,企事業單位預算劃轉補助收入18.7億元,農村義務教育補助收入0.1億元,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收入0.5億元;上解中央支出11.2億元,其中,原體制上解7.6億元,專項上解2.9億元,出口退稅專項上解0.7億元),加上年結轉支出168.1億元和調入資金1億元後,財力合計1249.1億元,減當年財力支出1064.8億元和結轉下年支出145.3億元後,結餘39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支淨結餘11.1億元,基金預算收支滾存結餘27.9億元。
2006年省本級地方財政收入156.1億元,加中央結算補助600.5億元(項目同上),上年結轉支出137億元,減與市(地)結算404.4億元(省對下補助416.6億元,具體項目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稅收返還47.2億元,所得稅基數返還14.7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32.4億元,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獎補資金補助15.6億元,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補助69.6億元,免征農業稅轉移支付補助25.8億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10.7億元,專項補助157億元,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0.4億元,結算補助43.2億元;地市上解省收入12.2億元,其中,固定上解收入8.3億元,出口退稅專項上解收入0.7億元,其他上解收入3.2億元)後,財力合計489.2億元,減當年財力支出349.8億元,結轉下年支出118.4億元後,結餘21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支淨結餘9.8億元,基金預算收支滾存結餘11.2億元。
2006年全省預算執行情況較好,呈現以下突出特點:
??財政收入狀況趨好。一是收入規模增大。分級次看,全省、省本級和市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386.6億元、129.8億元和256.8億元,比上年增收68.4億元、28.9億元和39.5億元。肇源縣、肇東市、綏芬河市、阿城區和安達市全口徑財政收入超過6億元,杜蒙縣超過5億元,2億元以上的縣(市)達到18個,億元以上縣(市)達到34個。二是增長速度加快。2006年全省全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9.4%,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是十七年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省本級增長22.1%,地市本級增長16.9%,縣級增長19.4%,分別比上年提高10.5、9.3和0.8個百分點。三是主體稅種增收大。地方級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和企業所得稅增收40.2億元,佔一般預算收入增收總額的58.8%。其中,增值稅和營業稅增收31.9億元,佔一般預算收入增收總額的46.6%。
??財力水平明顯提高。隨著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和國家轉移支付力度的不斷加大,我省各級財力水平穩步提高。2006年全省財政供養人口人均財力水平達到4.3萬元,比上年提高0.9萬元。其中,市本級人均財力達到4.8萬元,提高0.7萬元;縣級人均財力2.6萬元,提高0.4萬元。各縣(市)當年全部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餘。
??省級財政調控能力不斷增強。一是省對下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有效緩解了基層財政困難。2006年省對下轉移支付補助416.6億元,比上年增加105.3億元。其中:財力補助203.9億元,增加48.9億元;專項轉移支付補助150.7億元,增加52.4億元;稅收返還轉移支付補助62億元,增加4億元。二是支持『三農』和經濟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效果顯現。通過落實全部免征農業稅、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惠農政策,有效地調動了農民和縣(市)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通過落實財源建設、老工業基地振興、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促進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及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等各項財稅政策,有力地調動了各級政府和企業抓經濟、促增收、增效益的積極性,實現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三是加大了對困難群體和農村的傾斜力度,促進了社會和諧。撥付資金5億元,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取暖費予以補助;撥付資金4800萬元,開展了城鎮醫療救助工作;撥付資金1.3億元,在全省推行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撥付資金1.4億元,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撥付資金7.6億元,提前完成了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任務。同時,安排專項資金,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由132.8元提高到160元,月人均補差標准由68元提高到80元;將企業離退休職工養老金發放標准由月人均559元提高到669元。
??財政支出保障有力。全省地方財政支出首次突破1000億元,有力支持了全省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一是政權運轉保障有力。撥付調資資金1.7億元,改善了伊春和大興安嶺政企合一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偏低問題;撥付資金9億元,提高了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准,擴大了政策享受范圍。同時,增加了對困難市縣的財力補助,保證了各級政權的正常運轉。二是社會穩定保障有力。全省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34.9億元,增長22.9%。其中,省本級103.6億元,增長85.1%。繼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安排資金5.5億元,解決了森工企業辦中小學教師待遇、混崗集體職工和再就業中心職工一次性安置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三是重點支出保障有力。全省教育、科技、農業支出分別完成133.7億元、12.5億元和36.6億元,增長25.5%、18.7%和24%,均高於全省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
2006年全省預算執行結果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財政收入對原油價格的依賴性過強。隨著原油價格上漲,來自原油的收入佔全省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不斷上昇,已由2002年的23%上昇到2006年的27.3%;佔省本級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52.5%上昇到2006年的60.6%。2006年僅原油漲價因素帶來全省和省本級地方級增收分別為16.8億元和12.4億元,佔全省和省本級一般預算收入增收總額的24.6%和42.9%。原油價格波動對我省財政收入,特別是省級財政收入影響較大。二是市縣收入增長不平衡。哈爾濱市和大慶市一般預算收入增收佔市縣增收總額的63.4%,同時,還有8個縣(市)減收;全省13個市(地)和2個計劃單列縣(市)中,有7個市(地)收入增幅在20%以上,有2個市(地)增幅不足5%。三是非稅收入征管有待加強。在非稅收入征繳工作中,由於征收手段落後和部門利益驅動等原因,應繳未繳、截留收入、坐收坐支問題不同程度存在,不僅影響非稅收入的完成,擾亂正常財經秩序,而且容易滋生腐敗。四是違反財政法律法規問題仍然存在。少數省直單位和市縣還存在著擠佔、挪用財政專項資金等問題;個別市縣采取變換稅種、更改級次等手段截留省級收入;一些地方和單位花錢不注意節儉,財政資金損失浪費現象仍然存在。上述問題,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通過進一步加大財源建設力度、完善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和加強財政財務監管等措施加以解決。
二、2007年全省及省本級預算安排情況
2007年,全省財政工作既存在促進增收的有利因素,也存在減收增支的實際困難。從增收因素看,一是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糧食主產區建設、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等戰略的深入實施,政策激勵效應將進一步顯現,主體財源將不斷充實和壯大。二是招商引資和財源建設的效果將逐步顯現,一批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長期投資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其效益將直接體現到財政增收上。三是隨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各項扶持政策的實施,必將調動縣(市)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縣級財政實力將進一步增強。從減收增支因素看,隨著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全國投資逐步回落,部分重大基建項目停緩建,電站設備、機械裝備等投資類產品的需求量將有所下降,我省裝備制造等投資類產業發展環境趨緊;大慶油田原油減產和原油價格趨於回落,按現在安排的預算價格每桶56美元計算,省本級收入比上年實際減收14億元,根據目前的國際原油價格,這個安排是存在一定風險的;落實增值稅轉型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都將對我省財政收入造成一定影響。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任務較重,僅省本級新增支因素就達70多億元。同時,支持『三農』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落實規范津貼補貼政策,以及償還到期政府債務等,將給各級政府帶來較大支出壓力。
基於對上述形勢的分析,根據2007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全省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省委九屆九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抓好財源建設,強化收入征管,進一步做大財政經濟蛋糕;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著力支持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完善財政制度,規范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促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收定支,量入為出,確保收支平衡。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2007年全省財政收支安排為:地方財政收入462億元,可比口徑增長10%(下同)。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98.3億元,增長12.4%;基金預算收入63.7億元,與上年持平。地方財政支出903.6億元,增長21%。其中:一般預算支出825.1億元,增長20.8%;基金預算支出78.5億元,增長23.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要求,按照現行財政體制計算,2007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安排398.3億元,加與中央結算416.7億元(中央補助收入428.1億元,具體項目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稅收返還收入76.6億元,所得稅基數返還收入12.3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74.4億元,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補助收入100.2億元,年終一次獎3.6億元,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補助收入14.2億元,免征農業稅轉移支付補助收入26.8億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收入9.4億元,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獎補資金15.5億元,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收入0.5億元,專項補助收入66.8億元,結算補助收入9.1億元,企事業單位預算劃轉補助收入18.7億元;上解支出11.4億元,其中,原體制上解7.6億元,專項上解0.9億元,出口退稅專項上解0.9億元,償還政府債務2億元),加上年結餘9.8億元和調入資金0.8億元後,財力合計825.6億元,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安排825.1億元,調出資金546萬元,結餘0.5億元。
2007年省本級財政收支安排為:地方財政收入141.9億元,增長3.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15.5億元,增長3.7%;基金預算收入26.4億元,增長0.3%。省本級地方財政支出222.1億元,增長16.7%。其中:一般預算支出195.7億元,增長19.8%;基金預算支出26.4億元,下降1.7%。
2007年省本級一般預算收入安排115.5億元,加與中央結算416.7億元(項目同上),減與地市結算345.9億元(省對下補助356.9億元,具體項目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稅收返還47.1億元,所得稅基數返還14.7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50億元,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補助96.3億元,免征農業稅轉移支付補助25.8億元,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10.7億元,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獎補資金補助15.6億元,國有農場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0.4億元,專項補助64億元,結算補助20.8億元,企事業單位預算劃轉補助11.5億元;地市上解省收入11億元,其中,原體制上解收入8.3億元,專項上解收入2億元,出口退稅專項上解收入0.7億元),加上年結餘9.8億元後,財力合計196.1億元,省本級一般預算支出安排195.7億元,結餘0.4億元。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要求,省本級總預備費安排2億元。
按照建立公共財政和支持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2007年省本級預算支出安排要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支出的保障力度。
一是調整存量,優化結構。對不符合公共財政要求和市場經濟規律的專項資金,予以取消、壓縮或調整支出方向:取消直接投入工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改及綠色食品發展專項補助資金1.8億元;調整旅游發展資金1000萬元,重點用於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宣傳推介;調整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重點用於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和民營擔保機構代償;整合性質接近、用途交叉的專項資金,將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科技合作資金、農業水產補助資金、農業技術推廣資金和院縣科技合作資金整合為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
二是突出重點,注重和諧。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財政支出重點向以下五個方面傾斜:第一,向困難群體傾斜,社會保障方面專項支出安排10億元,增長13.2%,主要用於城市和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建設等方面。第二,向農業傾斜,農業方面專項支出安排24.5億元,增長81.1%,主要用於通村公路建設、現代科技農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資金匹配、農業機械更新、農村能源建設、人畜飲水安全、村屯道路補助、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第三,向基層傾斜,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安排50億元,增長54.3%,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提高市縣財政保障能力。第四,向生態建設傾斜,生態建設方面專項支出安排2.2億元,增長40%,主要用於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國有天然林保護、環保生態建設、節約能源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補助等方面。第五,向社會事業傾斜,教育方面專項支出安排8.7億元,增長292.9%;科技方面專項支出安排6.5億元,增長34.4%;公檢法司方面專項支出安排1.6億元,增長147.7%;文化、體育和衛生方面專項支出安排3.5億元,增長144.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專項支出安排16.3億元,增長42%。
三、完成全年預算任務的保證措施
做好2007年的財政工作,對於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為了圓滿完成全年預算任務,要努力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做大財政收入蛋糕,增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能力。認真落實各項財稅扶持政策,突出抓好縣級財源建設,同步推進省、市級財源建設,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推進重大財源項目建設。采取貼息、擔保等方式,加大對全省投資規模億元以上、具有持續創稅能力的生產性項目和重點園區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突出的市縣重點財源建設項目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強立市立縣項目。同時,積極扶持有發展潛力的弱縣財源建設項目。積極拓寬融資渠道。認真落實政策性擔保機構增資工作,將市(地)政策性擔保機構資本金規模擴大到15億元,並支持財政實力較強的縣(市)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增強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擔保力度;安排資金1000萬元,通過績效考評獎勵、代償資金補助等方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擔保領域。安排資金2000萬元,通過實施考評獎勵等措施,引導銀行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質量。認真落實財稅扶持政策。全面落實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老工業基地振興、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項財稅扶持政策,改善經濟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加快企業發展。
(二)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繼續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補貼等項惠農政策,探索整合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進一步促進農民減負增收,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安排農村『一事一議』以獎代補資金1億元、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獎勵資金2億元,促進農村發展公益事業,化解鄉村債務。加大支農資金投入。以支持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安排通村公路建設資金4.2億元,小型農田水利資金1.9億元,現代科技農業資金2億元,農用拖拉機更新資金1億元,農村能源建設資金1億元,農業科技推廣資金8400萬元,農村人畜飲水資金7186萬元,勞動力轉移資金4000萬元,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資金3000萬元,增加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配套資金1.6億元。創新財政支農方式。繼續開展支農資金整合試點,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支持全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開展農業信用擔保,增強農信社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安排農業保險專項資金2500萬元,支持開展農業保險,促進農業發展。完善涉農補貼資金『一折通』發放辦法,確保各項補貼資金安全及時發放到位。
(三)加大公共支出保障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原則,安排資金5.3億元,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安排資金7600萬元,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捨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安排資金3000萬元,免除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科書費;增加資金2166萬元,提高省屬高校貧困學生助學金水平;安排資金2628萬元,設立普通高中貧困學生獎助學金。安排高新技術產業資金2億元,優化投入結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安排資金3000萬元,支持鄉鎮文化中心(站)和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改善農村文化設施和文化環境;安排資金2000萬元,支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改善農村計劃生育服務站醫療設施條件。加大對政法部門的經費保障力度,全面落實縣級公安部門經費保障標准,制定縣級檢察院、法院、司法部門經費保障標准。同時,安排中央政法專項配套資金6142萬元,提高政法機關能力建設。安排資金5834萬元,加大對基層公安部門辦案經費補助力度,加強全省『三基』工程建設。
(四)突出保障民生需求,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加大城鄉救助體系建設投入。安排資金2.4億元,推動全省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安排資金2億元,全面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資金1.5億元,實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資金2500萬元,提高對城鄉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能力。促進農村衛生體系建設。采取省、市、縣財政投入、項目單位自籌的方式,省裡安排資金7000萬元,加快縣鄉衛生院、婦幼保健院基礎設施建設和診療手段的建設更新步伐,促進城鄉衛生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斷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努力將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所有從業人員。探索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的參保問題,妥善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和分流人員的醫療保險關系接續問題。
(五)大力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支持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推進劣勢企業關閉破產工作,加大資產變現力度,確保破產工作順利進行。安排企業改制資金2.5億元,推進哈亞麻、佳紙、龍滌等省管企業的改制工作。推進四大礦業集團和44戶農牧水企業辦中小學分離工作,提高分離學校的經費補助標准,落實接收教師的待遇問題。認真落實國家關於豁免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歷史欠稅的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推動企業改組改制。做好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實施哈爾濱市和北安市慶華工具廠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為在全省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同時,積極做好對上爭取工作,保證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安排新型工業化發展專項資金3億元,支持我省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重點支持裝備制造業和企業自主創新,提高我省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安排資金1.5億元,落實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哈大齊工業走廊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貼息政策;增加資金3500萬元,加大對俄出口獎勵,推進對俄科技合作戰略昇級。
(六)大力支持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實施礦業權市場化運作,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重點支持天然氣及小油氣田開發利用和儲量較多的市縣搞好煤炭資源開發。發揮省級資源開發平臺的融資作用,推進境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大與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的項目合作,降低融資風險,繼續支持購買境外礦權工作。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進排污權交易和有償取得制度改革,使企業承擔起環境保護的成本。推進重點煤礦城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開展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試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安排生態建設資金5000萬元,推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環保生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和村屯綠化等工作,改善我省生態環境。支持發展替代能源。安排節能專項資金2000萬元,支持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加大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產品原料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促進利用秸杆等農業廢棄物和非糧作物開發生產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產品。
(七)不斷推進財政創新,全面提昇財政管理水平。完善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省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確保國家和省的財政政策和資金管理一步到位。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地)在指導、監督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辦法。按照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界定市縣政府標准收支范圍,采用客觀因素測算標准收入能力和標准支出需求,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和規范性,從2007年起,繼續實行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額度一定3年不變的政策,建立省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激勵機制。擴大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試點范圍。省級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年底前全部完成,50%以上的市縣啟動改革工作。強化對非稅收入收繳情況檢查,規范非稅收入管理。同時,搞好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摸清行政事業單位家底,為強化非稅收入管理,准確編制部門預算提供依據;加快金財工程建設,不斷提高財政管理工作水平。
(八)強化財政監督,推進依法行政。堅持依法理財,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財政部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實施意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等制度,加大對市縣財政部門行政執法的層級監督力度。強化財政監督,加強對集中支付資金的動態監控,探索實行財政評價監督一體化,將財政監督與財政評價相結合,財政資金績效考評與預算編制、預算管理相結合,重點開展預算編制和執行監督評價、轉移支付資金申請及分配監督評價、財政專項資金監督評價工作,規范支出管理,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加強會計監管,抓好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宣傳培訓和貫徹實施工作,開展會計監督檢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完善債務管理辦法,建立債務預警系統,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自覺接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進一步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振奮精神,真抓實乾,為加快和諧龍江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附件: 1. 2006年全省預算收支完成情況表
2. 2006年省本級預算收支完成情況表
3. 2007年全省預算收支安排情況表
4. 2007年省本級預算收支安排情況表
5. 《關於黑龍江省2006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7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有關情況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