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3月花1萬多元買『裝備』 一中學生迷上網吧電子游戲
2007-02-05 11:15:3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崔志強 孫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5日電 寒假期間,是學生到網吧玩游戲的集中時期。網吧對學生的誘惑究竟有多大?最近,記者跟蹤采訪了一個省重點中學的學生,他迷戀網吧游戲,為了配備游戲裝備,竟然在短短幾個月內偷偷把父母積攢的萬餘元積蓄扔進了虛擬世界,足見網絡游戲對孩子的誘惑之大。

  學生玩電子游戲花掉萬餘元

  小林(化名),今年11歲,省某重點中學的初一學生。在父母眼裡,小林是聽話懂事的孩子,直到事發後,小林的父母也不敢相信,一向乖巧的孩子會偷拿家裡的錢花在網吧。

  小林的家長告訴記者,小林去年上初中後,每天按時上學放學,沒有一點異常表現。今年元旦期間,他們利用閑暇時間收拾屋子時意外發現,藏在衣櫃裡的1萬多元的新票不翼而飛,再三追問下,小林終於承認這些錢是他拿的,花在網吧裡了。

  購買網絡游戲虛擬裝備提昇檔次

  在記者面前,一臉稚氣的小林講述了他的上網經歷:『我是去年暑假期間開始上網玩游戲的,開始在家裡玩,後來爸媽以影響學習為由將家裡的電腦鎖死了,我就上網吧玩。我上網吧都在星期六、星期天。一到這兩天,爸媽一早就走,隨後我就溜進網吧,每次能玩三四個小時。

  小林講,他玩的游戲只有兩種,一個是『跑跑卡丁車』,一個是『武林外傳』,作為初玩者,游戲時間又短,游戲中的人物昇級太慢,根本無法和游戲中的其他玩伴抗衡,這讓他很沒面子。聽別人說,花錢充值可以在游戲中購買高級裝備迅速提高游戲人物屬性。為了提高游戲中人物的檔次,他開始偷拿家裡的錢,幾個月下來,小林偷拿錢的次數和數額他已記不清了,他只記得越玩越上癮,他往游戲裡投資多了,自己在游戲中也變得更強大了,他覺得投資值得。

  虛擬世界難找回孩子花掉的錢

  在小林常去的一家網吧,網吧管理人員說,容留孩子上網是我們的不對,但孩子畢竟是自己走進來的,又不是我們硬拉進來的。孩子在我們這兒花了多少錢我們不清楚,而且究竟這些錢花沒花在我家網吧,是不是我們幫著往游戲裡充值的也無法查清。

  為了搞清這些錢的去向,小林的家長領著孩子去網吧對質。在網吧內,小林說出每次來玩的時間及花錢的數額,並當場指認出每次收錢的收銀員及幫著充值的網管。

  網吧業主解釋道,目前只能證明這個孩子確實經常來我們這兒上網,也確實花錢往游戲裡充值,孩子在網吧花的錢又不是全部進了我的腰包,這錢一旦進了網絡游戲裡就不是錢了,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將我們掙的提成錢返給你,這已經是不錯的了。讓我們掏錢補你家的損失,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

  網絡游戲難以抗拒的誘惑

  采訪中記者詢問小林為什麼能做出這樣的事?小林說,網絡游戲的誘惑太大了。在游戲裡的他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俠客,雖然這是用錢打造出來的,但給他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可惜的是,經過這件事後,父母是絕不會再給他玩游戲的機會了,以後他將無緣那種來去如風、刀光劍影的網上江湖生活了。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因為迷上網絡游戲,學生行為反常的例子很多。年僅9歲的學生小豪自從迷上網絡游戲便無法自拔,因不滿家人的約束離家出走,在網吧連續泡了6天6夜,被家人找到時他已心力憔悴;11歲男孩小輝沈迷網絡游戲,為了有錢進網吧,他竟然將家中數十萬元的物品賣了2000元; 12歲小網迷被鎖家中,為上網吧他翻窗從4樓跳下,摔成重傷。

  孩子的錢是網吧的財源

  國家有關部門明文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者不得允許無監護人陪伴的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其營業場所。而為了讓這一規定真正落到實處,管理部門還一再加強監管處罰力度。

  有了『高壓』政策,按說網吧業者們該規矩些了,可記者近日在哈爾濱市一些網吧走訪時卻看到,未成年人上網吧現象仍屢見不鮮。在記者走訪的幾家網吧內,上網實名登記形同虛設。在煙霧彌漫的網吧內,隨處可見電腦前一張張稚氣未脫的面孔。兩名初二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上網的身份是成年人,姓名和身份證號都是服務員幫著編的。而據知情人透露,在一些網吧,老板為了應付檢查,常常是用自己親戚、朋友的身份證,集體辦理二三十個上網卡,以備那些未成年人上網使用。

  明知道接納未成年人進網吧要冒風險,可網吧業者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呢?一網吧業主說出其中的原由:現在正值寒假,可以說是網吧經營的旺季。在網吧業經營都不算景氣的今天,我們不能放著錢不掙。

  在走訪中記者還看到,在網吧相對密集的地區,為了爭搶生意,一些網吧紛紛打出假期降價的招牌,有的網吧還公然在招牌上寫著:寒假期間學生上網、包宿五折優惠。

  教育專家呼吁,未成年人上網吧不僅是學校、家長及管理部門的責任,更應是全社會普遍關注並合力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