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電 飛雪迎春到。日前,記者踏雪來到大慶油田電力集團,放眼望去,一片生機盎然。據了解,該集團發電供電供熱生產已連續三年打破了歷史紀錄。
談起集團的變化,乾部群眾一致認為,這是黨政合力促發展的結果,這是創新黨務工作理念,選准企業活動載體的收獲。2005年,結合油田生產和電力行業特點,大慶油田電力集團各級黨組織不斷創新,形成了『圍繞中心想事,服務中心做事,監督中心行事,保證中心成事』的黨務工作理念,深入開展『黨建創先、文化創特、安全創福、服務創優、管理創效』主題實踐活動,搭建了黨政結合的平臺。經過兩年多的實踐,他們有效解決了企業領導體制上存在的『兩張皮』、『兩掛車』的問題,走出了一條新時期國有企業黨政合力促發展的新路子。
黨建創先,引領企業發展
黨政要合手、合拍,形成合力,黨組織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先進性建設。該集團黨委把黨建創先,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作為首要任務,一方面,堅持黨管乾部的原則,確定了建『五型』班子謀勢,育『五官』乾部行事的乾部管理工作思路,先後榮獲黑龍江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大慶市模范黨委、大慶石油管理局『四好班子』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另一方面,持之以恆抓黨組織自身建設,面向基層黨組織,開展了『六個一』模范黨支部創建活動;面向基層黨小組,開展『細胞』工程建設活動;面向基層廣大黨員,開展了『創黨員節約型崗位、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區』等豐富多彩的黨員崗位創效活動。
抓生產從思想入手,抓思想從生產經營實際出發,該集團基層黨支部在企業發展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生產一線打頭陣,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確保了集團各項生產經營指標的圓滿完成。
文化創特,塑造企業之魂
制度管人,文化塑魂。該集團黨委在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基礎上,緊密結合電熱生產實際,對源於職工生產實踐的『在崗一分鍾,負責六十秒』、『藐視一千天,重視一伸手』、『風霜雨雪是軍情,電閃雷鳴是命令』等一系列文化思想總結昇華,構建了『五型』企業文化的基本框架,即,基於知識密集和科技含量高的電力行業特點打造學習文化;基於電力行業發、供、配一體化,產、供、銷同步完成的生產特點打造團隊文化;基於電力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高、安全管理難度大的實際打造安全文化;基於油田電力為油保電的特性打造服務文化;基於企業安全、經濟平穩、長周期發電供熱的管理特點打造管理文化。
『五型』文化的建設,促進了電力特色文化向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各個方面滲透和融合,充分展示了文化的支橕力。近年來,該集團先後榮獲了全國企業文化創新先進單位、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和2006年度中國電力行業企業文化建設十大領軍單位等榮譽稱號。安全創福,建設平安電力
安全生產是電力企業『天字號』的大事和永恆的主題。在安全管理上,該集團發揮黨務工作的獨特優勢,把生產安全、財產安全、職工生命安全同每個家庭的美滿和生活的幸福聯系起來,注重親情感染和柔性教育,開展了『安全創福』活動。他們設立親情專欄,將『父親的囑托、母親的叮嚀、妻子的牽掛、兒女的期盼』和全家福照片,展示在生產車間和崗位,進行安全法制教育、安全親情教育、事故反思教育,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形成了『規程是法,安全是福』的安全工作理念,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同。
如今,該集團初步構建起了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和諧局面,連年獲得大慶石油管理局安全文明生產金牌,還被評為全省『安康杯』競賽優勝單位。
服務創優,打造品牌形象
優質服務是市場競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近兩年,該集團黨委針對職工中存在的『電力壟斷』意識和『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舊觀念,開展了『服務創優』活動,進行『電力市場與優質服務』大討論和『為油保電,滿意服務』競賽,引導職工牢固樹立起『誠實守信,優質服務,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用微笑服務、親情服務、真誠服務、方便服務、信譽服務,與用戶之間架起一座『彩虹橋』。
該集團樹立了負責任的大企業形象,在國內外市場叫響了『大慶電力』品牌。據了解,其子品牌『大慶燃機』已成為國內燃機市場的知名品牌,燃機保運、檢修、調試、培訓等技術服務輻射全國,走出了國門,靠著基於合同、高於合同的優質服務和超值服務,成功開發了蘇丹、越南、印尼等4個國外市場和13個省市國內市場。
管理創效,助推企業昇級
近年來,該集團持續推進資源整合和專業化重組,企業管理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逐步由『以物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他們開展了『管理創效』活動,做到行政要求什麼,黨務就吆喝什麼,行動同步,相互促進,使管理成為了兩個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為加強基層建設,助推基礎管理,他們提出了『轉變作風從領導開始,改善條件從基層開始,提昇管理從細節開始,創建一流從基礎開始』的『四個開始』工作方針,把人文關懷和有情管理結合起來,變『滿負荷工作法』為『快樂工作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
該集團開展群眾性的『節能降耗,增產節約』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精細化管理水平。龍鳳熱電廠是45年的老廠,創效能力不足,連年吃補貼,通過開展效益盤點,把廠長的經營責任變成了每個職工的經濟責任,全員抓經營、算效益,從一點一滴做起增收節支,當年就減虧1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