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 哈爾濱市香坊區公濱路114號院內的哈爾濱市自行車工業公司如今已更名為哈爾濱技師學院,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教學樓、辦公樓、宿捨樓以及實訓基地等都將在年內陸續竣工投用。
工廠變學校,在哈爾濱國企改革歷史上不乏先例。然而,這裡的學校與工廠進退過程卻與眾不同———兩個看似不相乾的困難被整合到一起,不僅迅速互融,而且化包袱為財富。運作者不經意間演繹出的精彩算式『負負得正』,堪稱哈爾濱人在老工業基地振興道路上探索出的又一新路。
整合『困難』出新路
在哈爾濱,105.95萬產業工人中只有技師和高級工人8.62萬人,高級技工供不應求現象近年愈來愈突出;與此同時,全市每年又有新增40萬人的就業壓力。建一所標准的技師學院,將現實和潛在的就業壓力轉變為滿足市場需求的人力財富,成了擺在市勞動部門面前的一件大事。
2005年春,一紙《關於組建哈爾濱技師學院建設項目立項的請示》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報到市發改委。勞動部門提出,要以黑龍江商業高級技工學校為依托,並入其他職業技術學校,創辦全省第一所技師學院。隨後,市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處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批准立項。經測算,如果買地建這所學校,至少需投入資金4億元。
錢從哪裡來?困境中,市政府主管領導在提出『用市場化運作方式解決技師學院建設問題』這一思路的同時,提醒勞動部門『從國企改革、職工「並軌」中找出路』。當時,國家為配合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已在黑龍江省推行完善社保體系試點。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為哈爾濱解決國企改革中職工安置這一老大難問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但是,一些困難企業因拿不出『並軌』所需的1/3自籌資金,正焦急地看著機遇從身邊溜走。
把兩個困難放在一起,決策者靈機一動:由學校兼並企業,把企業的生產資源與學校的教育資源整合到一起,辦一個前校後廠、產學一體化新模式的高技能人纔培養基地,既解決了建新校區『錢從哪來』問題,又解決了企業改革『人往哪去』難題,豈不一舉兩得?
2005年7月,哈爾濱技師學院經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准正式成立。幾經周折,哈爾濱自行車工業公司被鎖定為收購對象。
用自行車生產線『生產』技工
始建於1958年的哈爾濱自行車工業公司,屬國有中型企業,當年生產的『孔雀牌』自行車曾多次榮獲省優、部優稱號。進入上世紀90年代初期,該廠產品成本高、機制不靈活等問題暴露無遺,生產逐步萎縮直至停產。500多名留守職工靠加工汽車配件、醫療器械、鋼木家具等維持著自身和800多名離退休人員的生計。到技師學院接手時,公司已欠銀行貸款及各種稅款近2億元。
這樣一家負債累累的企業能被技師學院選中,除了這裡有20多萬平方米可用土地外,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保存完整的生產線和技工隊伍。原商業技工學校校長、現技師學院常務副院長朱榮欣告訴記者:當他帶著師生走進這個工廠,真是眼前一亮。只見寬大的廠房裡,由270多臺(套)設備組成的機械加工生產線相當完整,甚至只要一送電就能馬上運轉起來。許多當年的生產能手、勞動模范也還都在崗。
『上哪兒能找到這樣「真槍實彈」的實訓基地?又上哪兒能請到這些優秀的實習指導教師?』直到現在,這位多年致力於探索新職教模式的老校長談起當時的感受還激動不已。在他看來,哈爾濱自行車工業公司的現有設備雖然算不上先進,但完全能夠『生產』出優秀的技術工人。
2005年12月,技師學院與自行車公司正式簽署兼並協議。兼並過程分三步實施:第一步,自行車公司按國企改革程序全員『並軌』,由技師學院出資對在冊職工按照國家政策解除勞動關系。第二步,技師學院出資對企業實行承債式兼並,雙方於2006年3月完成資產過戶。第三步,技師學院根據實習企業需要和職工自身情況,重新聘用原企業職工,一部分留在校辦企業從事生產,另一部分成為實習指導教師。
很快,自行車公司的3萬平方米車間經改造變成了技師學院實習基地,1.5萬平方米的教學主樓和3萬平方米的宿捨樓也破土動工……2006年8月,繼黑龍江商業高級技工學校之後,哈爾濱市工業技術學校、哈爾濱市經貿技術學校、哈爾濱市電子技工學校和哈爾濱市機電技工學校等4所技校也並入哈爾濱技師學院。當年,整合『五校一企』資源組建的新學院就招進了首屆千餘名新生。據了解,2008年,哈爾濱技師學院將擁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各類中短期社會化培訓達1萬人,高級技工(包括技師)在校生比例不低於40%。到2010年,這三項數字將分別達到1萬人、1.2萬人和60%。屆時,這裡的規模將跨入國內職教基地一流行列。
讓教學與生產『零距離』
黑板上『開機器』,書本裡『查故障』。國內職業教育長期存在的教學過程遠離生產過程現象,是導致畢業生動手能力差、適應崗位需求時間長的主要原因。為這,『兩三年工作經驗』成了眾多用人單位選聘技工時約定俗成的『硬件』。
剛剛創造了職業教育創辦新模式的哈爾濱技師學院,如今全方位探索的辦學新模式直指上述癥結。按照『專業服從市場、學制服從生產、教學內容服從崗位需要』的辦學思路,他們提出,要把生產過程系統化地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使系統化的生產過程成為高技能人纔的培養模式。記者在這裡發現,傳統的『以課堂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已變成『以實訓為中心』,過去按學科體系和知識的系統化安排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也被他們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生產過程即為教學過程』。
現在,『一體化』三個字在哈爾濱技師學院無處不在。組建一體化教師隊伍,規定上崗教師每兩年至少有3個月直接參與生產;首創一體化教室,把傳統教室與過去單獨設立的模擬實驗室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沿『模擬實訓—生產實訓(小生產)—生產』這條『生產線』走向市場;編寫一體化教材,把模擬下來的生產過程分成若乾模塊,按知識的循序漸進過程安排教學……據了解,盡管技師學院目前還沒有畢業生,但已有百餘家省內外用人單位衝著這裡教學與生產『零距離』的辦學模式前來預訂。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在學院新校區開工當日就與其簽約,把這裡作為國際焊接技師聯合培養基地。焊接所負責人稱,這裡的辦學模式與他們培養人纔的理念完全吻合。
過去眼瞅著好端端的生產線晾著沒活兒乾的原自行車公司職工們如今都憋足了勁,據說當初的企業改革方案在職代會上是以85%支持率高票通過的。原企業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曾有開發商看好了工廠這塊地,要買下來倒賣地皮,可聽說廠裡的設備只能當廢鐵賣掉,職工們感情上過不去,堅決不答應。這回技師學院進來了,職工和設備都有了用武之地,這好事真難找。』說起給學生們當實習指導教師,職工們更是熱情高漲。原總工程師莊樹凱說:『我是師傅帶的最後一個徒弟,今年都50多歲了,再不抓緊培養接班人,將來的車床誰開?』而鍛壓能手李亞學已經報名讀起了EMBA課程,他說要為將來上講臺提早做准備。
『困難』是什麼?從創新中一路走來的哈爾濱技師學院,在為哈爾濱老工業基地發展新職業教育和困難企業脫困提供新思路的同時,也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困難,是沒有找對時空位置的潛力和機遇,沒有困難就沒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