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如何應對未知的挑戰 大豆產業遭遇『龍卷風』的思考
2007-02-13 09:14:4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呂佔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3日電 幾年前,在即將加入WTO大喊『狼來了』的時候,我國大豆產業到底應該怎麼應對未知的挑戰?由於人們的視角還停留在傳統產業和市場供求關系的淺層面上,市場博弈的對策充分體現了當時看來大豆產業還存在某種競爭優勢給人們帶來的好心情,簡單來講比喻為『四板斧』,自以為這樣下去完全不用擔心被『狼』咬著了。第一板斧砍在了微觀市場的價格和成本上,以為只要把大豆生產成本降下來,等於說築起一道抵擋全球化市場『龍卷風』衝擊的『防風林』;第二板斧掄在了積極發展加工業促進增值上,以為這樣做就能與跨國公司正面交手時抵擋幾個回合;第三板斧砸在了某項單純的種植技術和品種推廣上,以為靠技術提高農戶種植收益就能抵御市場不確定性風險。當然,比程咬金的板斧『頭三下』還多了一招,那就是期望於國家限制大豆進口,在市場供求關系上尋求旺銷的路徑。此間,由於某一階段特定的市場環境導致國際市場大豆短缺時,農民手中的大豆搖身一變成了『金豆子』,致使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的念頭:WTO並沒有像說得那樣邪乎,甚至心裡高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事實上,市場競爭邏輯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雖說某一時一地的大豆成本能對微觀市場價格產生影響,但決不能左右全球化市場的格局和走勢;大豆產品加工業增值也是必由之路,但也無法從根本上動搖跨國公司對市場的相對壟斷控制地位;種植技術的推廣更是必要的,但在產業鏈條中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競爭要素罷了;還有希望國家減少進口來保護大豆產業,這在目前的貿易格局中能否實現,WTO早給出了再明了不過的答案。幾年後的今天,後WTO時代的全球化市場衝擊波像肆虐的『龍卷風』一樣席卷而來,頓時出現了大豆產業『全線崩潰、產業萎縮』的敗象。

  其實這場瘋狂『龍卷風』孕育已久,從本質上看,決不僅僅是對豆農種植成本和市場微觀價格等運營層面的衝擊,而是全球化大市場PK傳統大豆產業模式,表現為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所采取完全不同的兩種產業模式之間的比拼,是對豆農素質高低、組織化程度、社會化服務水平和政府產業政策機制的嚴峻挑戰。如果堅持用落後的傳統的產業模式去應對先進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無異於當年義和團耍大刀片與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對陣,結局自然是『唐吉柯德戰風車式』的悲哀。

  以南美洲的『兩巴一阿』地區(指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為例,原來在大豆種植技術上並不比我們先進多少,種植面積更無法與我們相提並論,可如今卻成為全球公認的大豆產量的後起之秀,年均總產量不僅遠遠超過了我們,尚有與大豆產業的領頭羊美國比肩的勢頭。其動力機制在於除了遵循大豆種植規律以外,主要就是跨國公司在該地區廣泛推進實施先進的大豆產業模式,一下子提昇了大豆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所以,我們在探索重振大豆產業的新思路和措施時,要跳出眼睛只盯在那些產業化鏈條中某項單一要素的框框,落後的大豆產業模式導致市場綜合競爭力弱,纔是我們難以抵御全球化市場『龍卷風』衝擊的最大『軟肋』。

  現代大豆產業模式是依據市場規則對農民素質、技術要素、組織模式、社會化服務和政府產業政策機制等諸多構成要素的優化,實際上也是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的變革和創新。一是把分散的家庭生產單元組織起來走集約化之路,從根本上解決效率低、相對成本高和競爭力弱的弊端,更主要是建成現代農業的運行載體,否則,重振大豆產業也就無從談起。二是政府優化大豆產業模式的政策機制,包括加大對豆農的直接補貼政策,鞏固種植面積和產量;產區與國家儲備糧部門依據市場規則進行強強聯合運作(不同於原來的政策保護方式),以部分國產大豆替代進口。三是政府加大農業技術投入,以新的產業模式為依托開展社會化服務。四是產區政府成立負責新產業模式運行的信托和擔保機構,借鑒美國大豆產業的先進做法,在豆農、商業銀行、期貨交易所之間建立『一條龍』的市場運作鏈條,使政府補貼、種植貸款和商品銷售形成相互制衡的流程管理機制。五是完善大豆協會的中介組織功能,成為廣大豆農與市場對接的橋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