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3日電 告別熟悉的黑土地,闖蕩陌生的藍色海洋,五常市興盛鄉800多農民到大連市當漁民,僅用三年時間就成為當地扇貝養殖生力軍。2006年,興盛鄉農民養殖的5000臺浮筏扇貝掙了5000萬元,書寫了一段農民變漁民的『種海』神話。
2003年,興盛鄉興盛村農民秦永剛,在大連市長海縣大長山島鎮養殖扇貝淘得『第一桶金』。『到大連養扇貝去!』這個致富信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了全鄉。當時,海產品養殖業勢頭正勁,發展前景一路看好。但對於大多數世代種地的農民來說,大海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更別說搞海產品養殖了。正在別人猶豫的時候,團山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躍斌站了出來,帶領一些有膽識的村民,合伙投資走上了海產品養殖之路。
然而,美麗的大海迎接興盛鄉農民的卻是一盆冷水。由於缺少技術和經驗,扇貝苗出了問題,2004年,他們的養殖收入幾乎為零。面對困難,他們吸取教訓並虛心請教,終於在2005年取得成功,投入產出比接近100%,利潤率近50%。2006年,興盛鄉已有100多農戶舉家移師大長山島,養殖隊伍增加到800多人,擁有漁船200多艘、養殖浮筏5000餘臺,成為當地海上養殖業中的一支生力軍。
據李躍斌介紹,養殖浮筏每臺長150米,可以懸掛100多個養殖吊籠。一個吊籠養殖的扇貝能賣200多元,利潤近百元。細算下來,每臺浮筏一年就可創造近萬元的純利,5000臺吊籠就是5000萬元利潤。這還不算,養殖浮筏的價格已由2005年末的每臺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每臺5000元,興盛鄉農民的固定資產一年就增值近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