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3日電 春節臨近,形形色色的『黑手』也伸向了市民的腰包。近日,牡丹江市市民關先生的銀行卡不慎被盜,卡內4000餘元現金被莫明取走。專家提醒,節日期間應嚴防各種形式的高科技犯罪。
2月11日,市民關先生向記者反映,前幾日他在ATM自動櫃員機取款時發現,存在中國農業銀行賬戶內的4000餘元現金不翼而飛,而這張銀行卡和存折都完好地保存在自己的手中。由於銀行卡是在廣東省湛江市辦理的,關先生放棄了報警。
從打印的取款明細上可以看出,取款人是以每次1000元的額度,分4次取走了賬戶內的存款。關先生稱,因自己有網絡購物的習慣,所以為這張銀行卡申請了網上銀行業務。
關先生回憶,前不久,他的筆記本電腦曾經中毒,中毒之後他還進行過網絡購物。他分析,犯罪分子很可能就是通過木馬軟件盜得銀行卡賬號和密碼,再通過其他方式將錢款取走的。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高科技犯罪主要是以網絡購物、復制銀行卡、偽造來電顯示號碼等形式達到竊取錢款的目的。
網絡購物:犯罪分子利用竊取到的銀行卡賬戶和密碼開通網上銀行業務,然後通過網絡購物的形式將錢款轉移到指定賬戶。但這樣受制於每日200元的消費額度限制,犯罪分子無法一次性獲取用戶賬戶內的所有存款。
復制銀行卡:犯罪分子利用竊取到的銀行卡賬戶和密碼,使用特殊的設備復制出銀行卡,再使用銀行卡到ATM自動櫃員機取款,這往往能進行更大額度地取款,給用戶造成嚴重損失。
偽造來電顯示號碼:目前很多網絡電話軟件具有更改來電顯示號碼的功能,犯罪分子往往利用這一特點,偽造銀行客服電話,向用戶套取賬號和密碼,或誘使用戶將錢匯入指定賬戶內,從而達到盜竊的目的。
專家提醒,用戶應及時更改密碼,避免使用與郵箱、生日等相同的密碼,以免造成失密。同時網絡用戶應提高警惕,隨時進行殺毒軟件昇級和殺毒。另外,對來電索取賬戶密碼的行為,應格外提高警惕,切勿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