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6日電 15日上午,記者踏著雪後的泥濘,驅車行駛在松北區松北鎮的鄉路上,有一處鄉路越走越直,越走越寬。突然,一片乾淨、整潔的『小洋樓』豁然眼前。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朝鮮民俗村———紅光村,村裡480多位村民在村裡只說朝鮮語。村路上,一位位穿著肥腿的『巴基』(褲子)和『古克』(坎肩)的大叔,正背著從城裡買的年貨,著急地往家裡趕。
記者隨著趕年貨的人群走進了裴春林大叔家的小院,看不見一點積雪,連醃辣白菜的地窖都擦得?亮。推開大門,立刻眼前一亮,雪白的牆壁,透亮的地板,窗明幾淨得直晃眼。陪同記者的村支書李書記邊脫鞋邊回答記者:『也不是過年打掃的,家家平時都這樣。』臥室裡,一張火炕佔了大半個房間,裴大叔正坐在炕上打點滴。原來,這幾天裴大叔忙著到各家喝酒,高興過頭,把胃給喝壞了。
李書記自豪地說,他們村100多個壯勞力都到韓國、日本打工了,打工三四年就能給家裡蓋個小洋樓。裴大叔說:『路費太貴,兩個孩子一邊在日本上大學,一邊掙錢。過年他們不捨得回家,就給我們匯款,讓我們買年貨。』因為村裡長年只有老人和孩子,過年時大家都忙著挨家串門喝小酒,每到喝到高興處,就把酒桌一推,大家圍成圈,跳上一曲『阿裡郎』。
過年這幾天,年糕和燒酒是不能少的,現在裴大叔家打年糕,已經用上了攪餡機。『用錘子打費事,我們發現用機器做,一會就能把過年吃的都攪好。』村裡的老人也都把花花綠綠的朝鮮長裙翻出來,曬在小洋樓明亮的陽臺裡,從遠處看,家家像掛了彩旗一樣。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