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十四村素有『龍江第一村』的美譽,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甘南縣城東南17公裡處,是1956年由山東臨沂地區移民組建起來的移民村。建村時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固定資產沒有一分錢。幾十年來,興十四村人在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經過幾十年的苦乾實乾拼命乾,現已發展成為幅員3.3萬畝,其中耕地1.68萬畝、樹林1.13萬畝、草原4000畝,198戶村民、956口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成為擁有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10億多元總資產,集農、林、牧、機、加、旅游和房地產開發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黑龍江富華集團,形成了農業圍著工業轉,工業圍著市場轉,工業反哺農業和農民,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鏈條產業、集團推進、規模經營、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住宅別墅化、村風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數村民非農化。興十四村曾被原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評價為『南有華西村,北有興十四』。
興十四村多年來堅持不懈發展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現已基本實現了耕地機械化作業、農田節水化噴灌、作物良種化種植、土地集約化經營、牧業專業化養殖、林業生態化建設。全村1.68萬畝耕地由18人承包經營,僅有2%的農民從事種植業生產,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全村人工種植松林1.13萬畝,森林覆蓋率34.2%,1995年評估總價值達3億多元,生態環境極佳。
在興十四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富華集團,多年來立足當地農畜產品資源,大力發展村辦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先後建起了乳品廠、甜蜜素廠、檸檬酸廠、飼料廠等企業,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引進人纔重用人纔,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實施收購兼並戰略,發展了黑龍江富華建築公司、黑龍江富華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外向型企業,成立了富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積極開展國際貿易。目前富華集團年轉化玉米能力達30萬噸,已經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以及綠色特色產品5大系列產品體系。其中,有4項新科技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2005年,經政府批准,興十四村富華集團又規劃建設了5萬畝、分7區的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引入了一迪國際投資集團、聯合國生態安全科學院、日本中日友好生命科學JBC研究中心、日資企業大連吉本莊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多家投資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工建設了150萬噸玉米精深加工、富華生物藥業、富華吉本莊JBC生物菌飼料和生豬養殖等一批項目。生態產業園的建設,為破解『三農』難題提供了新思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載體。
富華集團以工業反哺農業,使興十四村全村農林水畜機實現了全面發展。以工業反哺農村,積極開發紅色、特色、綠色生態旅游。以工業反哺農民,建了136棟單體花園式村民別墅,還建了村小學校、衛生所、三星級賓館、村史展覽館和休閑廣場等,免費為全體村民搞福利,使村民享受合作醫療待遇,積極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村民生活實現了城市化。每棟平均35萬多元的別墅戶均拿10萬元,村集體補助20多萬元,產權歸個人,村民得到了實惠。興十四村級管理實現了民主化制度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村級領導班子每次換屆選舉,村裡從不圈定候選人,『一張白紙發給村民』,村民看誰行就選誰,村黨總支7名支委30多年來連選連任。目前興十四村已被黑龍江省委確定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層乾部培訓基地。另外,國家農業部、人事部和中國科協在興十四村聯合舉辦了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級研修班,國家農業部舉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聯系村負責人培訓班也在興十四村開班。全國婦聯已經把興十四村確定為國家級『巾幗示范村』。
興十四村自70年代以來,先後受到國家、省、市、縣各級表彰獎勵100多次,其中,1979年受到國務院嘉獎,1994年村黨支部被黑龍江省委命名為『奔小康紅旗村黨支部』,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2004年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生態建設文明村』,同年被國家評定為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2005年被聯合國/北北合作組織評定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被聯合國機構確定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最佳范例』,同年還被中央文明委評定為『全國文明村鎮』。200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評為『全國十大特色村』、國家級『巾幗示范村』。富華集團1998年被認定為黑龍江省高新技術企業,2004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