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拼搏6年經濟翻番 地區生產總值較2000年增108.8%
2007-02-26 08:47: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戚泥蓮 來玉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6日電 『十一五』開局之年,哈爾濱市傳來捷報——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94億元,不僅穩佔全省的1/3,而且比2000年翻了一番。分析人士認為,是『五大動力』推動哈爾濱市經濟僅用6年時間就實現了從1002.7億元到2094億元的翻番目標。

  結構調整,增強實力。2000年以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振興哈爾濱』的工作主題,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經過6年努力,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9.3?31.2?49.5調整為2006年的14.9?36.8?48.3。工業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89.5億元,機械、食品、醫藥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66.1%。哈藥集團、光宇集團、空調股份、松江銅業等企業的利潤總額,在全國同行業排名第一。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0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6.9億元。糧食產量達到98.7億公斤,再創歷史新高。第三產業快速發展,2006年實現增加值1011億元。零售業形成多個新商圈,布局得到優化,業態趨於多樣,會展業發展勢頭強勁。旅游業躋身全國旅游城市競爭力前20名。

  體制改革,增強活力。國有經濟布局戰略調整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佔GDP比重達到48.2%。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三年攻堅任務,改制企業1726戶,完成職工並軌32.8萬人,轉讓國有資產收益38.6億元。繼哈啤、哈藥實施資產重組後,量具刃具集團又成功並購德國凱獅公司,哈爾濱水泵廠產權轉讓項目被評為全國『產權交易最佳策劃獎』。農村區劃調整基本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進展。2006年,哈爾濱市農民人均負擔僅19.2元,比上年減少3.8元,是該市歷史上農民負擔最輕的一年。

  自主創新,增強內力。作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哈爾濱市『十五』期間共取得科技成果4733項,申請專利12607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2.2%。2006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值875億元,同比增長23%。落實科技經費1億元,下達198項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13.64億元。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3740件,同比增長6%;專利授權量達到1846件,同比增長30.1%。經過幾年發展,哈爾濱市大型骨乾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斷加強,機電設備、飛機等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具有自主知識品牌的哈飛汽車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據統計,哈爾濱市2006年有41項產品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位居東北城市第一、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二;技術合同交易額13.64億元,位居副省級城市第六。

  擴大開放,增強外力。在前五年實際利用外資15.1億美元的基礎上,2006年延續快速增長的態勢,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3.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6%,引進國內資金155.3億元,世界500強企業在哈市投資項目達到20個。2006年實現海關進出口總值27.7億美元。美國、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依次成為哈市前五大貿易伙伴國,2006年共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5.8億美元,佔全市進出口總值的57%。

  和諧發展,增強合力。近年來,哈爾濱市深入開展『改陋習、樹新風、塑形象』、『知榮明恥、信守公德、共建家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大力弘揚『開放包容、時尚活力、誠信敬業、和諧奮進』的哈爾濱精神,開展了『感動哈爾濱』人物、『十佳公僕』、『哈爾濱十大名片』評選等宣傳活動,一批文化場館相繼落成並對社會開放,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6年來,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頗多。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3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05元;市區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7.5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7平方米。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86%、88%和73%。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112個省級貧困村整體脫貧。安居樂業、和諧穩定的環境有效地促進了哈爾濱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