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黑龍江省墾區采取培肥地力舉措 創土壤肥力持續增長奇跡
2007-02-26 09:49:1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任志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6日電 曾經『肥得流油』的東北黑土地,因粗放耕作、重用輕養而變得稀薄貧瘠,開始威脅糧食生產。黑龍江墾區采取科學的培肥地力舉措,加上獨特的土地管理模式,創造了土壤肥力持續增長的奇跡,實現了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含金量』銳減

  因肥沃廣袤而被稱為『莊稼沃土』的黑土地,是黑龍江的特色和驕傲。然而時至今日,黑土地竟逐漸淪為『瀕危物種』!這不是危言聳聽,據統計,目前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為27.59萬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26.8%。據專家預言,按照目前水土流失速度,東北現有耕地的黑土層,將在50年內全部被剝蝕。而現有耕地肥力的不斷遞減,更是威脅了糧食生產。土地的『含金量』銳減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黑龍江墾區,卻是另一種景象,監測數據表明,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北大荒的土壤肥力實現了穩定增長,目前有機質含量保持在4%~7%的較高水平。

  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處於地力遞減的狀況下,為什麼北大荒的土壤肥力能夠實現穩定增長?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從飛機上俯矙墾區的3500萬畝耕地,但見萬條林帶縱橫交錯。這些總量達7萬條的『綠絲帶』,構成4.2萬個農田防護林網格。墾區決策層認識到,拯救黑土地的首要任務,是堵住黑土流失的口子。加強基礎建設,是墾區『治地』的法寶,近年來墾區建成了『雙百萬畝』水土保持林工程,完成防洪除澇工程土石方20多億立方米。堵住了黑土流失的口子。

  先保地,再增肥。堅持秸稈還田,是墾區增加地力的『撒手?』。墾區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推行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平均每年秸稈還田面積佔46.7%,基本實現了兩到三年全面積秸稈還田一遍,有效地遏制了土壤有機質下降,明顯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去年墾區秸稈還田面積達1300萬畝,相當於投入肥料氮5.2萬噸、磷2.4萬噸、鉀9萬噸!而據試驗調查分析,長期連續秸稈還田,每3年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0.05%。

  農業現代化的初步實現,讓墾區有了提高土壤肥力的另一高招,那就是『測土配方施肥』。施肥好比給土地『吃藥』,吃什麼藥,藥量大小,學問大著哩!墾區首先大量建立標准化土壤化驗室,對土壤進行『體檢』,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形成『定量、定位、定期』的『三定』施肥模式,並大面積采用飛機航化施藥。2006年,墾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500萬畝,經測算,平均每畝增加效益43.2元,累計為農戶增收超過6億元,成效立竿見影。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墾區還推行了在合理輪作和深松耙茬基礎上,采用大農機進行『平作與平播相結合、免耕與少耕相結合、原壟輪卡與保護性栽培相結合、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的保護性耕作體系,在耕作措施、栽培模式、農機配套等方面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土地集約化管理

  墾區『治地』成功,除了技術上的原因,更有體制上的優勢。而這一點,恰恰是既容易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墾區實行的是集約化土地管理,有別於地方上土地的分散管理體制。這種模式,便於土地的科學規劃和統一調配治理,成為治地的先決條件,發人深思。

  諸多培肥地力的有力措施,創造了讓世人驚嘆的奇跡。普查表明,墾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經『止跌』,並表現出穩中有昇的趨勢,特別是土壤有機質近十多年來持續保持在4%%~7%%的較高水平,每三年增長0.05個百分點。可以肯定地說,黑龍江墾區地力已進入穩定增長階段。

  專家稱,這種耕地土壤肥力持續增長的現象,在國內罕見,實現了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做出了貢獻。地力足,莊稼熟。去年,墾區糧食總產達113.2億公斤,商品總量首次突破100億公斤大關。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