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電 五常大米的品牌效益有多大?4年前提出這個問題的五常大米協會主任任佔東,現在可以准確的告訴大家,幾乎在同一地域生產的大米,具有五常大米品牌的,就要比其它地方的每公斤多賣兩毛多。
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去年五常5億公斤商品糧大米,靠五常大米的品牌,農民就增收一億元,五常人四年開拓大米品牌之路,收獲值得回味。
水稻王國綠色基地
五常是聞名全國的優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產區,境內360萬畝耕地,有160萬畝稻作區,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C』字型盆地之內,灌溉農田的大小河流200多條,水質中礦物質含量豐富,土質肥沃,有草甸土、黑土、砂壤土等11個類型,由於開發晚,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多,有害物質殘留量低,綠色植被覆蓋率高達70%以上。受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影響,五常水稻在乾物質形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支鏈淀粉和可速溶解的雙鏈蔗糖。因此,五常大米受到歡迎。
自然山水又給五常發展綠色食品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130萬畝為綠色食品基地。其中綠色水稻基地發展『三級跳』,從2000年的5萬畝,去年發展到100萬畝。五常市也以其優良的生態環境被列為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國家一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准化生產基地,國家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中國優質大米之鄉。
五常人嚴把綠色食品生產的每道工序,綠色水稻基地的農戶,每家都有綠色食品辦公室發放的《綠色食品優質水稻栽培模式圖》和《農藥、肥料使用登記卡》,市、鄉、村三級30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對基地實行技術總承包,自然條件與人為努力,使五常大米的質量有了保證。
品牌之路一波三折
五常大米是塊金字招牌,如何能讓這塊金字招牌發揚光大,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五常從事加工流通的人數超過兩萬人,五常大米品牌注冊商標80多個,加工生產質量參差不齊。加工廠家在冊登記的有377家,開機生產的246家,年加工量超過兩萬噸的3家,3至5千噸的有三四十家,還有100多家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剩下的加工企業屬於作坊式加工廠。
品牌多,加工企業多,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為假冒五常大米開了方便之門,長期下去,對五常大米品牌是致命的影響。這種遍地生產,多頭加工,分頭上市的現狀如何改變,五常市大米協會有一個很好的建議:封閉管理,包裝生產,統一名稱,統一標准,統一基地品種和技術規范。五常大米協會工作人員提議,首先從五常大米包裝入手,五常大米一年3000萬元包裝市場,如果各方面能協調投資建廠,這就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企業有市場,那幾個統一也有了抓手。
五常大米協會是4年前建立起來的,由農業局牽頭、工商局、糧食局等17家部門發起,協會的宗旨是開發五常大米品牌,監控五常大米質量,統一五常大米標識,保護五常大米信譽。協會取得了法人資格後,開始了五常大米各種品牌的認證。先後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五常大米』產地證明商標,國家質檢總局認證五常大米為中國原產地域產品,美國綠色營養食品協會認定『五優稻一號』水稻品種加工的大米為達標產品。『五常大米』證明商標被評為哈爾濱市和黑龍江省著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現在他們已申報了全國馳名商標,據說這是農產品中為數不多的殊榮。
但是五常大米協會畢竟是一個民間組織,管理力度有限,現在會費收取都困難,雖然對五常大米有長遠的設想,但很難實現。五常大米加工企業有8個部門管理,發10個證,誰都管,誰又都不管,這麼大的加工量,向五常市財政納稅纔90萬,管理缺失可見一斑。
大米產業整合昇級
近年五常大米市場銷售異常火爆,現已與湖南金健米業、上海的草創商貿、煙糖集團、北京的中糧集團、物美超市等大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產品打入了物美、家樂福、沃爾瑪、華聯等大型超市。全國除西藏外的各省、區、市都有五常綠色食品大米的銷售網點,產品還遠銷到俄羅斯、日本、蒙古、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但從這一系列繁榮背後,五常人看到了『危機』。
居安思危。進入2007年,五常市開始重新審視大米產業發展。1月中旬由葵花集團搞過一次五常大米產業發展研討。2月8日,五常市市委書記裴軍又召集各方代表研究五常大米,會議一直開到晚間8時多,大家為五常大米品牌做大做強獻計獻策。
從長遠發展來看,五常大米品牌也確實到了再提檔昇級的關鍵時刻了。以水稻品種為例,大米品牌要做大做強,必須有好的水稻品種,五常水稻現在主打品種是五優稻二號三號,稻種能保持優良,需要幾年十幾年反復提純扶壯,如果沒有政府行為,通過項目扶持,就避免不了有些種子繁育部門追求眼前利益,使許多好的稻種由於純度逐漸降低而消失。
擺脫水稻的簡單加工,讓大米在深加工中昇值,這是五常人要突破的另一個難題,他們已經有了建生物肥廠和一個合資的綠色食品深加工企業的想法。
好山水、人努力,成就了五常稻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