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飯桌上雞、鴨、魚、肉、海鮮一樣也不能少。
走親訪友送年貨,包裝一定要高檔,這樣纔能壯門面。
吃不完就倒掉,浪費嚴重。
東北網2月27日電 生活方式變了,但忙年過年的方式卻沒有多大的變化,買年貨、聚餐、大吃大喝依然是哈爾濱人主要的過年方式。據哈市環保部門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哈市產生的生活垃圾比平時多出60%,達到5000多噸,年貨垃圾中不乏還可以使用和食用的物品,傳統的過年方式造成年貨垃圾過多現象。
年貨垃圾樂了『破爛王』
春節這幾天,住在哈爾濱市白家堡撿破爛的陳老漢收獲頗豐,他從除夕起便專撿年貨,整包的臘味食品,整盒的點心,整瓶的罐頭……每天都能撿到各類尚能食用的年貨幾大袋。
住在南崗區沙曼小區的齊大媽說,這幾天小輩們拎回家孝敬她的保健品裡,拆出了一大堆紙盒、紙板、泡沫,這些厚厚大大的禮品在拆除外殼後,分量『縮水』了大半。齊大媽感嘆說:『包裝的那麼漂亮,最後包裝盒都扔掉,太可惜了,還不如簡單點兒,來得實惠。』據悉,這些花不少錢買來的穿著精裝『外衣』的年貨,到了受禮一方的家裡,卻成了『雞肋』,大多市民覺得麻煩,就直接扔到垃圾箱裡了。收廢品的小安徽告訴記者,春節這幾天,他去各小區轉一圈,能收到不少豪華禮品包裝盒。這些禮盒紙板在廢品回收站每公斤能賣8角錢左右。
許多安徽來哈從事垃圾回收的民工春節期間都沒回鄉,他們說,春節裡哈市市民都很奢侈,年貨垃圾裡能找到很多好東西,我們乘機賺上一把。
老年人喜歡舊習俗年輕人不買賬
25日,家住哈市理工大學小區的周大爺心疼地將半箱橘子、兩袋凍餃子扔到了門外,這已經是他春節期間第二次清理陽臺和冰箱裡的『過剩年貨』了。
周大爺家只有老兩口,平日裡都是吃點買點,可是過年不同了,老兩口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忙年貨。橘子、苹果、梨、橙子這些水果都成箱地買,刀魚、排骨、羊肉片全部搞『批發』,老兩口還提前包了1000個餃子,蒸了三大鍋包子、饅頭……但是這些精心准備的年貨,兒孫們並不買賬。放在陽臺上的凍餃子很多都已經開化粘在了一起,專門為孫女買的糖葫蘆孩子一共就吃了兩個,更別說老兩口精心烹制的魚、肉、海鮮,大多也都成了倒掉的垃圾。周大爺對記者講,過年期間想著兩個兒子都帶著媳婦、孩子回家來,食品消耗肯定要大,但如今年輕人春節裡還要搞些聚會,還要出去滑雪休閑,沒在家裡吃上幾頓飯,小孫女更是嚷著吃肯德基、麥當勞,對奶奶的手藝不感興趣。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年貨未入口,先進垃圾箱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造成這種怪現象主要是由『三亂』造成的。一亂是亂購,周大爺就是典型的亂購者,水果成箱扛,魚肉成袋進,不管需要不需要,更不論吃得完吃不完,先搬回家再說。二亂就是亂送,東北人豪爽『好臉兒』,走親訪友,誰不是『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串門拜年,誰不是大包提、小包拎;年長的、位高的及親友多的,誰家的年貨不堆得到處都是。三亂就是亂扔,年貨多了,合口味的吃一半扔一半,不合口味的、低檔的、一時用不上的,便一扔了之。
過年應該『重聚輕消費』
這兩年老百姓的手頭是寬裕了不少,但我們的生活水平還遠未發展到把年貨當『垃圾』的地步。俗話說,勤能致富,儉可持家,兩者缺一不可。逢年過節情況是特殊一點,但還是應該量力而行,有多大肚子用多大碗,不要暴殄天物。南方的過年方式值得我們哈爾濱人反思。今年春節期間在廣東過年的周女士介紹說,廣州的過年方式很簡單也很健康,大年除夕,一家人先圍坐在一起『打邊爐』(吃火鍋),然後全家出去逛花市,買鮮花,初一走親訪友送給親友和朋友一大束鮮花別有新意。黑龍江大學經濟學院的王金亮老師認為,一年到頭,親人朋友相聚無可厚非,但,聚並不一定要大吃大喝,送禮也應該適度,這樣纔能避免出現過度的年貨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