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電 隨著黑土地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的加快,走出自家小天地的外出務工農民,在外面的世界增長了纔乾,擴大了見識。在克東縣,外出返鄉農民形成了重教育、學科技、講文明的新風氣。
一切為了下一代
近年來,克東縣外出打工農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思考中,他們意識到缺少文化的弊端,只好寄希望於孩子。因此,他們紛紛回到家鄉,把托付給老人的孩子遷往縣城學校居住,一來孩子上學條件好,二來晚上回到住處還能同學互相輔導。目前該縣大約有這樣的住宿生2000多人,孩子學習條件好了,家長也放心工作。
掌握一門技術最重要
克東縣外出務工農民,經過幾年打拼,在奔波辛苦中領悟到,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在依靠頭腦同時,掌握一門技術最重要。於是,這些務工農民紛紛回到縣職教中心或在外地學一門技術。目前,這個縣職教中心已培養出農民技術人纔300多人,他們到外埠靠技術賺到了大錢,還有的當上了白領。
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過去,克東縣農民只把眼光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兒上,而今由於思想的進步,在家的農民或經商、或搞特種經營、特種種植,或搞家庭手工藝,已不再是過去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有的農民還辦起了文化學習室、鄉村大院兒,搞剪紙、石刻等等,學習技術蔚然成風。現在全縣四鎮三鄉有刺繡女工近800人,編織女工1000多人。玉崗鎮新合村農民張德仁投資近萬元,辦起了一所農民科技學習室,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為農民提供了科技信息,讓農民受益匪淺。
農家吹響和諧曲
大批農民紛紛外出務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於是他們自發地進行生產、生活『互助』,你幫我來我幫你,精誠團結已成風俗。互助村農民於德洪適逢秋收時節母親在吉林省病重,他去看望老人,回來後看到的是家中的100來畝地已顆粒歸倉。是鄰居們幫著收回來的,老於感動不已。現在,春種秋收、建房、經商處處體現著『和諧』。今年僅互助村就建起了10來棟磚房,都是大家互相出工、出力幫著建的。金城鄉慶豐村現在已成為全國精神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