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志願者家屬毀約角膜庫存為零 我省3萬患者望『眼』欲穿
2007-03-02 14:04:42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孫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日電 1999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眼庫,此後的幾年裡,相繼有五千名志願者簽訂了捐獻眼角膜協議書。可是至今,由於捐獻者寥寥無幾,我省眼庫的庫存率始終為零。苦於沒有角膜供體,我省約有3萬名眼疾患者無法實施手術。由於受到家屬毀約、缺乏立法等相關問題的影響,目前,我省角膜捐獻工作舉步為艱。

  眼庫創建至今零庫存

  劉平,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附屬眼科醫院院長,黑龍江省白內障疾病質量控制中心主任,黑龍江省眼庫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3月1日這天,記者采訪劉平教授時,他表示,目前黑龍江省眼庫其實名不副實,因為一直為零的庫存讓全省大約3萬名眼疾患者在一次次的等待中變得失望。

  『眼庫,既然是庫,顧名思義它要有保存、采集、轉運等多項功能。可是由於目前捐獻角膜者寥寥,而需要者卻有成百上千,有的甚至已經等了多少年,因此一旦遇到捐獻者,我們都在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因此這個眼庫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庫存。』談起目前我省眼庫的狀況,劉平教授十分無奈。

  劉平教授就任黑龍江省眼庫主任以來,一直奔走呼吁人們在自己死後捐出眼角膜,給那些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帶來光明。

  1日,記者在哈醫大一院附屬眼科醫院二樓門診看到,劉平教授正在為患者看病,而門外等候看病的人早已經排成了長隊,『一上午,就至少有兩名患者的病情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纔能治愈,可是現在沒有角膜,因此患者只能等,等到什麼時候還不知道。』

  角膜捐獻障礙重重

  據劉平教授介紹,1999年,為了配合國務院、衛生部開展的『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經黑龍江省衛生廳批准,決定成立黑龍江省眼庫,號召全社會,發揚奉獻精神,在死後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以挽救那些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

  『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宣傳,包括走進高校和社區,為居民講解捐獻眼角膜的意義。從成立至今,簽訂了捐獻眼角膜志願書的志願者已經有5000多人。可是這5000多名志願者中多數都是年輕人,只有極少數是老年人以及病危人群。可是這些病危者或者老年人能履行協議的人也很少。』劉平教授告訴記者,他們曾接到大慶市一位志願者家屬打來的電話,說這位志願者剛剛去世,而生前簽了捐獻角膜的協議。就在劉平等人趕赴大慶途中,突然接到志願者家屬的電話,他們已經決定不讓死者捐獻眼角膜了。這樣的事情發生已經不止一次兩次。

  2007年元旦前夕,在哈醫大二院就醫的一位患者去世,家人打來電話表示死者生前簽署了捐獻眼角膜的協議。聽到這個消息,劉平立即派人前往醫院取角膜。可是當醫護人員走在半路上時,家屬又『改變了主意』。劉平教授表示,許多家屬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人死了之後應該保持『完屍』,否則不吉利。這種傳統思想也使捐獻工作無法順利開展,『人死了之後,如果家屬不通知我們,我們就沒有任何辦法。因此,這種捐獻除了要得到志願者本人的同意,很大程度上實際取決於家人的態度。否則,其捐獻願望無法實現,捐獻協議成為一頁廢紙。』

  除此之外,劉平教授表示,目前眼庫沒有專門的人員和經費,醫生都是兼職,而且眼庫是一項非贏利性的事業,缺少國家和政府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眼庫的發展。

  3萬患者苦盼角膜

  角膜病是所有眼病中致盲率最高的一種眼病。劉平教授根據多年來的調查發現,我省目前至少有角膜病患者3萬人左右,其中,青壯年為多發群體,佔70%%左右,兒童約佔15%%。按照『失明一個人,拖累一家人,失明一群人,就會大大增加社會負擔』的理論,這個群體是我們急需關注的弱勢群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06年,我省有幸得到角膜供體而實施角膜移植手術的只有十餘人,而從1999年眼庫成立至今接受手術的不足500人,這與3萬名需要角膜患者的數字相差甚遠。有的患者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這些人也許將一輩子活在黑暗中。

  如何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劉平教授告訴記者,一方面寄希望於立法。希望盡快出臺具有一定強制性約束力的『捐獻辦法』,以此保障捐獻行為,保證捐獻器官合理使用,制止非法交易。

  另一方面只能寄希望於生物工程的進步,有朝一日能制造出轉基因的角膜或人工合成角膜,但這一方面預計還要等上許多年。

  建議參照國外做法

  『以我們現有的醫療水平和技術條件,對眼角膜做短期、中期、長期的保存都是完全可以的,現在影響捐獻工作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缺少供體的問題。』作為省政協委員的劉平教授,從2004年開始就提出了關於出臺捐獻法規的提案。而在前不久剛剛召開的省政協會議上,劉平教授再次提出了相關提案。

  『遺體和角膜等人體器官捐獻的立法已迫在眉睫。我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組織相關專家,參照國外的一些做法,對高危人群(如司機,是否可以比照國外的做法,領取駕駛證照時必須與有關部門簽署一份捐獻協議等)、可利用人群(無主屍體等)實行強制捐獻。同時,借鑒國內已經立法的城市的做法,盡快解決這一問題,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早日重見光明。』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