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戰略激發新活力 哈爾濱老工業基地振興掃描
2007-03-02 19:38: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高增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3月2日電如同春的腳步帶給人們的感受一樣,國家實施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正在讓哈爾濱這個老工業基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地區生產總值連續4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長,昔日低迷的國有企業成為經濟支柱,旅游業聲名遠揚,會展業方興未艾,一個嶄新的哈爾濱展現在人們面前。

  新國企成為經濟支柱

  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哈爾濱國有企業比重大、數量多,近年來,債務包袱重、資產質量差、活力不足、競爭力弱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2004年,哈爾濱新一輪國企改革全面展開。當時,1818戶國有企業尚未改制,需要支付的改制成本上百億元,涉及人數眾多。

  『國企改革首先要面對兩大難題——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哈爾濱市國資委主任朱海說,抓住發展這一主線,哈爾濱市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和總結出運營增值攀強發展、增資擴股戰略重組、跨國重組內外互動等『國企改革十大模式』,成功地將哈啤國有股全部轉讓給世界啤酒巨頭AB公司,使國有資產收益取得了最大化;哈藥集團同中信資本、華平投資、辰能集團等戰略投資者合作,實現了增資擴股;哈量具刃具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了對德國凱獅公司的並購,成為黑龍江省首例跨國並購的示范等。

  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哈爾濱有67萬名職工勞動關系得到轉換,共支付改制成本140億元。這個市要求可持續經營的改制企業3年內不准經濟裁員或將裁員控制在最低比例,並將此作為與戰略投資者談判的要約條件。

  3年的改革攻堅,使哈爾濱超過90%的國有企業完成改制,國有資本向優勢大企業大集團聚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改制企業呈現出迅速發展勢頭,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70.9億元,比改革前的2002年增加149.5億元;實現利潤12.9億元,比2002年增長1.8倍。

  新發展亮點頻現

  『剛剛過去的春節黃金周,哈爾濱成了全國旅游熱點地區之一。』哈爾濱市旅游局副局長馬春野告訴記者,今年,哈爾濱許多冰雪旅游景點建設投入在上千萬元左右,盡管這些投入會隨著冰雪的融化而消失,但主辦方仍願意投資,這本身就說明冰雪旅游的回報很好。高投入帶來高產出,冰雪在哈爾濱人的經營下變成了『白金』。

  僅僅幾年,旅游產業在哈爾濱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6年,哈爾濱接待游客219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1.9億元。旅游總收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4.5%,上昇到2006年的8.2%,旅游業已成為哈爾濱一大支柱產業。

  會展經濟在哈爾濱開始嶄露頭角。2006年哈爾濱舉辦各類展會53個,比2000年增長了一倍以上。經過多年培育,當地的一些展會和節慶活動已具相當影響。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中國哈爾濱韓國周、哈爾濱啤酒節等不僅日趨成熟,而且引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賓客。

  令人欣喜的是,民營科技企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2006年,哈爾濱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總收入450億元,利稅65億元,技工貿年收入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79戶,超億元的企業有41戶。

  哈爾濱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李志傑說,近年來,部分民營科技企業依托自己的核心競爭產品迅速發展。中德威帝電子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N總線系統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年銷售額達8000萬元。哈爾濱市還幫助民營科技企業通過境外資本市場解決融資問題。目前,已有『泰富電器』等9家民營科技企業分別在香港和美國上市。

  新追求『三個適宜』

  生活在哈爾濱的人們不僅感受著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更感受到城市發展給市民帶來的關愛與實惠。

  哈爾濱市民多年來一直飲用松花江水,2003年4月,磨盤山水庫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成為迄今為止哈爾濱市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6年底,一期工程開始向哈爾濱市部分區域供水,近37萬人成為首批受益的市民,喝上了優質的飲用水。

  哈爾濱冬季漫長,供暖期長達半年之久,分散的小鍋爐污染嚴重。經過近年來的建設,哈爾濱集中供熱普及率已達到61%,全市集中供熱面積8700萬平方米,冬季大氣環境質量大為提高,天也更藍了。

  城市迅速發展,哈爾濱市沒有忽略像下崗職工這樣的特殊群體。相關部門從完善就業再就業責任體系、落實扶持政策、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入手。2003年至2006年底,累計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41.7萬人,並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77億元,1.6萬多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小額擔保貸款實現了再就業,帶動5萬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

  如今,『建設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正成為哈爾濱人追求的新目標。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