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5日電 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之際,哈市三位『農村』人大代表接受了記者專訪,暢談全面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姜鴻斌代表:央視應設立『農村頻道』
近年來,中央通過免除農業稅、對糧食生產進行補貼等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使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政策效應得到初步體現,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三農』問題正向積極方面轉化。
但政策終究是外因,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解決農民自身問題,只有農民纔能救農民。不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農』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新農村也就永遠建設不成。
如何培養『新農民』,最有效的帶動手段是推進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目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村土地資源分散、農戶經營規模縮小、農產品成本增加、市場開拓能力不強,解決的辦法是要進行新的『合作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龍頭開拓市場,通過規模經營降低成本,通過標准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通過合作增加各方效益。
以『黑龍江正大』為例,一個農戶只要擁有500平方米的養雞場,就可以得到兩萬多元的純收入。『一畝地』收入兩萬元,農戶要懂得養雞技術,要學會管理飼養業,他們的身份依然是農民,但卻是『新農民』。
如何培養『新農民』,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央視設立『農村頻道』。央視具有最廣泛的信息資源、最大的收視覆蓋面,如果把農業信息、農村新聞、涉農影視節目等整合起來,推出一個專門的農村頻道,無論從哪種角度講,都不是一件難事兒。問題是,面對8億農民,作為國家電視臺能否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楊光代表:加強農村法制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農村的不少地方,恰恰是『有規矩也不成方圓』,歸根到底就是農業法規執法不嚴,有時甚至於有法不依,其表現在農產品生產中尤為嚴重。
有關部門對一種『有機蔬菜』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其有害物質超標。生產者和檢測者都不明白,按照標准種植蔬菜為什麼會超標?其實問題很簡單,他們施用的農家肥有害物質是超標的。現在有些地區環境污染,已呈現出令人可怕的食物鏈污染———土地-農產品-畜產品-人-土地。
農產品嚴重污染,通過飼料的途徑給畜牧業生產造成危害,使畜禽體質下降、患病率上昇,為減少這種危害帶來的損失,勢必增加畜禽的用藥數量,反而再次加重了畜禽產品的污染程度。農產品嚴重污染,更多地通過糧食、蔬菜、飲料和副食等多渠道,造成『人身污染』,因此人們要通過高額醫藥費為全部污染埋單。
控制食物鏈污染,農產品生產是根治的源頭。有關部門必須加大對化肥、農藥、作物生長劑、食用及飼料添加劑、農家肥、人畜醫藥等監管力度。就當前而言,必須嚴格依照現有法規,加大對化肥(農家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監管,斷絕有害物質對土地的直接污染。
農村法制建設的另一種不足,就是對『村霸』的縱容和打擊不利。不少地方,『村霸』通過『選舉』佔居村委會領導位置,橫行鄉裡、欺壓百姓,有的『村霸』甚至通過更高層次的選舉,成為『人大代表』。有一個地方的『村霸』,公然將幾公裡長的老公路翻成耕地,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卻敢怒不敢言,有關部門卻熟視無睹。
劉麗秋代表:實行農村中等專業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要從農村教育抓起。
去年雙城發生『11·21』送子車墜橋事故,造成嚴重傷亡。其實,這樣的事兒遲早是要發生,今後也很難杜絕。現在是,農村小學撤並力度大,學校已重新布局,小學生過去可以在本村(屯)上學,現在不得不通勤,縣、鄉、村三級政府集體經濟十分困難,沒有能力解決農村孩子上學交通問題,家長又拿不錢來解決車費及學生住宿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證照不全、狀況不佳的『送子車』打起了『擦邊球』,農村家長明知『送子車』有問題,但又不能不坐。
農村教育中類似的公共問題很多,解決的辦法應該是國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農村中小學建學生宿捨和食堂,對送子車進行政策性支持,然後規范其經營,保證農村學生校內外都有一個安全學習環境。
農村教育不同城市,師資力量決定農村學生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要遠遠低於城市。面對這樣的現實,國家莫不如加大農村中等專業教育,像有的地方鄉鎮中學就與城市專業技能學校聯手,從初中階段就有目的地開展專業技能教育,使一些不能昇入高中的農村學生,在初中畢業時就具備一定專長,走向社會就是一個像模像樣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