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於莎燕代表:新農村建設後續管理不容忽視
2007-03-06 11:31:53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於莎燕代表

  東北網3月6日電(記者 印蕾) 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給許多欠發達農業地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鄉村公益事業的加快建設讓更多的農民受益,然而『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卻讓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委副書記、市長於莎燕不無擔懮。於莎燕代表就此提出建議——新農村建設後續管理不容忽視。

  【代表觀察】

  以綏化市為例,該市在2006年籌措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15億元,其中國家和省裡支持資金11.8億元,縣(市)區匹配和農民自籌資金3.2億元。新建通村公路1617公裡,新打人畜飲水井140眼,新建戶用沼氣池4464口,集約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2處,完成村級『六位一體』活動場所119個。新建農村信息服務站244個,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場所200處,完成農村D級中小學危房改造202所17.1萬平方米,建設改造鄉村衛生院(所)72個、鄉鎮計生服務站7個,完成改、新建磚瓦化住房122.26萬平方米。所有這些均表明,新農村建設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鄉村公益事業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同時,也應看到,在加快建設鄉村公益事業的同時,加強管理也不容忽視。如果管理跟不上,建設成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很大的投資浪費。比如圖書館、道路綠化、亮化、文體設施等,上述為建成後只能投入不能產出的福利型公益事業項目,存在需進一步明確管理主體和增加管護投入的問題。特別是在目前像綏化市這樣鄉村兩級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欠發達農業地區,村級公益事業管理、維護方面的資金缺口比較大,光靠『一事一議』籌措管理資金還很難一下解決問題,因為農民籌資能力有限,況且搞建設本身也需要農民通過『一事一議』拿一出一部分資金。要求農民多拿不僅違返政策,也加重農民負擔。但如果管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有些公益項目就得不到及時維修和管護,甚至幾年內就達到癱瘓、報廢的程度,農民不可能長久受益。

  【代表建議】

  首先,建議國家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的後續管理問題。在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調整欠發達農業地區的現行投入政策,在投入的建設資金中,明確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後續管理資金。同時,地方政府和村級組織還可籌措一部分資金,把這些資金捆到一起,做為管理基金使用,專門用於只能投入、不能產出的村級公益項目管護,建立起長久的投入管護機制。

  其次,明晰產權主體,分清管理責任。『有人建、無人管』主要原因就是產權不明晰,因此,建議對部分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國家在投資的同時,盡可能事前確定產權主體單位,實行行業管理和村民自治管理相結合,配套建立相應管理措施,保證工程持續、長久使用。

  第三,建議國家能夠出臺集中捆綁使用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有關政策。考慮到投資渠道比較多、比較分散等問題,為防止撒『芝麻鹽』,應允許地方政府根據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的輕重緩急,集中使用國投的建設資金,以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不然,哪項資金都帶『龍頭』下來,地方不敢串項使用,容易脫離實際。對欠發達農業地區,特別是國家和省級貧困縣,可再適當降低地方匹配資金比例,以防止匹配資金不到位,影響項目如期實施或隱性降低施工標准。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