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電 6日,記者從哈市規劃局獲悉,國內第一個基於雙衛星(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的衛星導航定位綜合應用服務系統在哈市規劃局勘測院建立,系統的建成和應用不僅極大地促進哈市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佩戴在老人、孩子和智障者身上,監控他們走到哪裡,防止他們迷路或丟失。
據了解,哈市連續運行衛星導航定位綜合應用服務系統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06年9月通過專家組論證,於2006年10月開始啟動,目前已完成觀測標志建造,預計今年6月完成系統建設工作。該系統涉及空間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測繪、交通、規劃、氣象、環保、防震減災及地理信息等多學科。網絡覆蓋范圍包括哈爾濱市城區及阿城區、呼蘭區及周邊縣(市)區,覆蓋面積達3.2萬平方公裡。該系統是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若乾個連續運行的永久性參考站,通過網絡互聯,構成新一代的網絡化的綜合服務系統,不僅可以向各級測繪用戶提供精度、連續的空間基准,並可向導航、時間、災害防治等部門提供各種數據服務。
據哈市規劃局勘測院院長張瓊介紹,該系統建成後,用戶佩戴一專用接收機可以精確知道時間和運動速度,可以知道誤差1米左右的空間位置,這為人們的出行、旅游提供方便,可以佩戴在老人、孩子和智障者身上,監控他們走到哪裡,防止他們迷路或丟失,可以實現貴重物品保全和物流配送的監控等;可以為規劃、國土、城建等提供厘米級精度的定位服務,可以為地殼形變監測和大型建(構)築物變形監測提供毫米級精度的定位服務;可以服務於飛機(輪船)的進出港、公共安全管理(110、120、119、122等特種車輛調配)等。可以通過對大氣電離層和對流層的分析,精確進行中長期天氣預報,同時可為2009大冬會的舉辦提供精確的降雪預報服務。可以確定各種污染源的位置分布和污染范圍,為環保提供實時決策服務;可以應用到交通指揮方面,實時監控道路車輛的流量、預防交通擁堵,達到城市交通順暢。
背景鏈接
衛星導航系統
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對維護國家利益具有重大意義。
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美國從1973年開始實施的GPS系統,軍民兩用。但長期以來,美國對本國軍方提供的是精確定位信號,對其他用戶提供的則是加了乾擾的低精度信號———也就是說,地球上任何一個目標的准確位置,只有美國人掌握,其他國家只知道個『大概』。
為打破美國的壟斷,俄羅斯耗資30多億美元建起了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02年,歐盟啟動了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計劃,將在2008年投入運營,預計投資36億歐元。2003年,我國與歐盟簽署了有關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協定,目前雙方合作項目已有14個。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首臺GPS接收機以來,已成為GPS應用大國。作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和海域的國家,中國有能力也有必要擁有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