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9日電 海林農場,名氣很大,春小麥平均單產420公斤,大面積攻關示范田單產更高達千斤,是我國北方春小麥高產記錄的保持者。可近幾年的海林農場卻因養奶牛出了名。他們說,真正改變生活的———是養牛。日前,記者慕名而來。
1988年,海林農場開始出臺優惠政策,調整產業結構養奶牛,而且一開始就上檔次、養出了『門道』。每養一頭成母牛,農場免費提供3畝飼料地、2畝青貯地,還為每戶贈送紅磚1000塊,幫助奶牛戶自建青貯窖和牛捨。讓奶牛吃飽吃好,最讓養牛戶操心,這件事讓農場給『包辦』了。從2002年起,農場對青貯玉米的種植、管理、收獲至貯藏,實行專業化一條龍生產和服務。此舉不但增加了單產,還使成本降到最低。奶牛戶孫海山給記者掐指算了一筆賬:專業化生產的青貯每公斤0.16元,比自種自貯降低0.04元,相當於每頭成母牛年增效益320元。
奶牛大戶高秀敏,有87頭奶牛。不難想象,伺候這一大群奶牛會累成啥樣,但記者見到的高秀敏卻是滿臉的輕松。『奶牛都讓我送賓館了!』她指著不遠處一片整齊的小區對記者說,2002年農場投資5000萬元,建造了13個奶牛小區,使奶牛全部進入捨飼,統一飼養,單獨核算。高秀敏的奶牛入捨後,由於科學飼養,統一管理,統一供應青貯,每頭牛產奶量由原來的5噸提高到6.6噸,年交奶280餘噸,一年下來8萬元進了腰包。
在場部,記者翻看統計報表看到,1988年,海林農場農業總產值1206萬元,畜牧業僅佔1.4%;去年農業總產值21898萬元,而畜牧業產值已佔到54.3%,奶牛存欄9010頭,人均收入12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4倍!
牛養到這份上,按理說該知足了。但海林農場人卻未止步。中午,在馬增輝家,看其燒水做飯,記者驚奇地發現,他沒有像一般的農村家庭,點什麼苞米秸和木板子,伸手一按開關用火就搞定。老馬指著遠處一座像發電廠一樣的主體工程說:『咱用的沼氣,在那生產出來的。』
牛養多了,牛糞就多,堆起來佔地,又污染環境。念足『牛經』,海林農場利用牛糞生產沼氣,變廢為寶。2005年,農場投資458萬元,建成日處理牛糞尿80立方米、供1000戶居民生活用氣的大型沼氣廠。沼氣取代原煤,減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的排放量,降低了對河流、大氣的污染,保護了海林農場的青山綠水;其剩餘的沼渣和沼液肥,又用來種植了一萬畝有機蔬菜,六千畝有機水稻,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從單純『種植』到』養殖』的轉變,讓這個種養『雙料冠軍』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