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3月12日電 2003年,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歷史包袱沈重、民營經濟發展滯緩的佳木斯市,下崗職工有8萬人,失業待業11萬人!
三年過後,佳木斯市民營經濟迅速崛起,催生出近7000名游弋於市場和商機之間的企業經理,並創造出10萬多就業崗位,帶動就業9.6萬人;激活民間資本近7個億,使其成為資本市場的鮮活要素。而這些,正是得益於佳木斯方興未艾的『民眾創業行動』。
觀念激發創業欲望
2003年的佳木斯,就業成為『最嚴峻的難題』擺在了新一屆市委、市政府班子面前。如何破解這道難題?沿襲計劃經濟模式,由政府出資包辦?顯然不行!政府負擔不起,市場經濟規律也堅決說『不』。由政府出政策、給條件,由勞動部門負責再就業培訓,解決就業問題行不?這個辦法雖能行得通,但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僧多粥少』,等待就業的人太多。
幾番衡量斟酌,市委、市政府決定:『造飯碗』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動員和組織民眾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田喜丹在遼寧財經大學畢業後,成為大連一家合資企業的白領。但她卻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回到家鄉佳木斯,在郊區創建了一座畜牧養殖場。
這絕非『腦袋一熱』,她是為了家鄉的『民眾創業行動』回來的。聽親戚朋友說了『民眾創業行動』的種種好政策,田喜丹坐不住了。如今,田喜丹創業初成,她的畜牧養殖場頗具規模。
推動民眾創業,首要的是激發起全社會投身創業,乾大業、興實業的衝動和熱情,形成全民創業的『大氣候』。
於是,一個以『樹立創業意識,弘揚創業精神,宣傳創業政策,推動創業實踐』為主題的宣傳活動迅速遍及全市城鄉。『創業文化』的概念和內涵,開始在佳木斯逐漸確立起來。
強化培訓圓創業夢想
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是能否贏得市場競爭、創業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佳木斯市為此啟動了旨在提高創業主體素質、增強創業本領的創業培訓系統工程。
他們引入國際勞工組織先進的培訓方式,相繼開展了多種階梯式專項培訓。這些培訓活動,以市和各縣培訓中心、培訓基地為依托,由政府出資興辦,組建了由60多名專職教師和兼職創業輔導師參加的師資隊伍,滿足創業者的求知需求,保證了培訓效果。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創業培訓中心8家、創業再就業培訓(孵化)基地68家,舉辦創業培訓班330期,培訓人員近萬名,培訓後創業成功率達50%以上。
佳木斯的創業培訓已經形成品牌,在全國叫響。他們根據市場特殊需求培養不同類型人纔向各地輸送,目前,已經與哈高科、沈陽金德集團、大連機床集團、北京歐美亞科技公司等30多戶外埠企業簽訂了培訓訂單。
營造良好創業環境
創業環境如何,直接影響著創業的效果和成敗。市領導要求各部門實行全方位、零距離服務,千方百計把環境搞好,把服務做實。
佳木斯市政府多方籌措,從市財政硬擠出1000萬元作為創業周轉金,市和各縣(市)區聚集6700萬元民間資本,另有財政基金擔保的小額貸款、社區創業扶持基金、科技項目扶持和中小企業貸款等多種途徑。三年多來,累計為1200多名有需求的創業者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500萬元。
項目是創業成敗的關鍵,信息時代更顯選項的重要性。為此,佳木斯市專門建立了創業項目庫,同時,通過引聯掛靠和挖掘內部資源,開發一批符合創業者意願的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短平快項目。項目庫常年保有項目信息5000條左右,36%的項目已經被創業者選用。
三年多來,並不富裕的市財政累計拿出150萬元,專門用於獎勵創業成功人士和促創業的有功之臣。創業者在佳木斯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