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專家踏訪哈爾濱保護建築 伊維爾教堂殘破讓人痛心
2007-03-12 07:16:4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林曉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教堂現狀
教堂原貌

  東北網3月12日電 為了給上海一家出版社編寫一套中國旅游城市的旅游圖鑒,2007年的春節剛過,一個哈爾濱游子回到故裡,要踏訪這座城市的保護建築和獨特景觀,讓更多的人了解哈爾濱。她第一站尋訪的是聖·伊維爾教堂,『尋訪的結果太讓我失望了,幾乎沒有勇氣再將尋訪進行下去,我沒有想到那麼珍貴的建築竟然都被破壞了。』柳岳梅傷心地說。

  保護建築露破敗之象

  柳岳梅,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古典文學博士,1996年離開家鄉到上海工作,是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目前在韓國德成女子大學任教。春節剛過,柳岳梅就回到家鄉,開始追尋那些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哈爾濱老建築,當她站在經過百年風雨洗禮的聖·伊維爾教堂前時,她驚呆了,不是為了它的美,而是為它的衰敗。『我萬萬沒有想到聖·伊維爾教堂殘破得如此嚴重。』柳岳梅一連用了5個『殘破』來形容聖·伊維爾教堂的現狀。

  聖·伊維爾教堂是哈市II類保護建築,位於道裡區霽虹街工廠胡同(原為軍官街)7—4號。建於1908年,由當時駐哈的俄國外阿穆爾軍區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將及官兵捐資修建,是一座軍用東正教堂。在人們都為哈市索菲亞教堂的美麗贊嘆不已時,卻很少有人知道聖·伊維爾教堂的存在。在回到哈爾濱之前,柳岳梅搜集到一些聖·伊維爾教堂的照片,她說,自己在念小學的時候,曾經和小伙伴到聖·伊維爾教堂游玩過,那時教堂旁邊還有個孤兒院。

  記者在柳岳梅提供的老照片上看到,聖·伊維爾教堂平面為希臘十字式。屋頂上方大型鼓座托起大洋蔥頭穹頂,成為整個建築的中心,四個挺拔的小洋蔥頭穹頂環繞周邊,整個建築宏偉壯觀,外型輪廓簡潔、線條鮮明,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教堂佔地面積較大,周圍視野開闊,綠樹成蔭。

  風雨衝刷不去的記憶

  10日下午,雪後初晴。在道裡區工廠胡同裡,一片暗紅、灰黑的老式民宅擁擠而不規則地排列著,四周到處都是垃圾,街道上的雪已經化作黑泥。沿著胡同走到盡頭,迎著暮冬午後的暖陽,目光所及之處就是聖·伊維爾教堂。看見教堂的第一眼,已經讓柳岳梅博士心痛了。

  教堂的殘破已經十分嚴重,洋蔥頭的穹頂早已不見蹤影,雖然有些雕飾依然清晰,但許多磚瓦都已經破碎,教堂的外牆壁上有多處裂痕,整個教堂顯得灰暗。周圍的居民稱,聽老一輩人講,教堂地下室中還保存著很多昔日神職人員的棺木,但由於教堂早已廢棄,無法進入看個究竟。

  在教堂西北20米處,有一間俄羅斯建築風格的平房,它就是聖·伊維爾教堂附屬孤兒院,是哈爾濱市III類保護建築。最引人注目的是牆壁上的彩色馬賽克鑲嵌畫,寬約3米,高3米,倒心形。由大約1.7萬塊1.5厘米見方的馬賽克拼貼鑲嵌而成。畫面左邊是一位側身站立、挎籃子的俄羅斯婦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藍,腿上是白色長襪。右邊是一只狗,長尾下垂。女子身後綠樹環繞,一條小路伸向樹林深處,不遠處有一座木屋,後面是碧波蕩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雖然經歷了百年的風霜雪雨,但畫面依舊保存完好。

  站在夕陽下的教堂外,透過殘破的教堂,柳岳梅似乎仍然可以看到其往昔的歲月:每天天不亮,神職人員就起來了,將教堂裡裡外外清掃一遍,准備迎接每一位信徒的到來。孤兒院的孩子們在繞著教堂嬉戲,不時地順著樓梯爬上爬下,教堂裡的每層樓閣都是他們捉迷藏的好去處,教堂前的草地更是他們做各種游戲的『聖土』。孩子們玩累了,就到教堂裡聽琴師的演奏,優美的音樂和動聽的歌聲回蕩在教堂的上空。

  喚醒沈睡百年的教堂

  柳岳梅在聖·伊維爾教堂和其附屬孤兒院外拍了許多照片,她感慨地說,雖然今天的聖·伊維爾教堂殘破了,但輝煌難掩,古舊中透著昔日的華貴。

  『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達我對哈爾濱的感情,想來想去只有一個字,愛!』柳岳梅說:『參與這次旅游圖鑒的編輯出版,就是想為家鄉做一些事。哈爾濱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太多了,像聖·伊維爾教堂這樣的老建築不僅凝聚著曾經在此居住的俄羅斯人的尋根情結,也寄托了老哈爾濱人對這座城市昔日異域風情的追憶。這種懷舊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濃厚,同時,它也是哈爾濱城市文化的重要識別標志。我要用我的眼睛和我的雙腳一一尋訪到。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使更多的國內外友人認識到擁有這些老建築的哈爾濱的美,通過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來讓人們愛惜保護這些這些老建築,並延長它們的生命,更希望能讓它們重新煥發青春。』

責任編輯: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