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電 洗澡熱水靠太陽能,室內有衛生間,做飯取暖用沼氣。寬敞的農家院裡果菜飄香,紅紅的磚瓦房窗明幾淨。來到密山白泡子鄉湖沿村,順著牌子的指引走進一個個家庭旅館,人們無不驚訝於這個偏遠小村的經營搞得紅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貴在一個『新』字。剛剛過去的2006年,密山市興凱湖畔100多位普通農婦『大乾快上』家庭旅館,不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帶動小村大『變臉』。
密山白泡子鄉湖沿村,南臨馳名中外的興凱湖不到1公裡,人口1700人,過去人均年收入2800元。守著青山綠水,就要賺山水錢。在密山市旅游局的精心謀劃下,幾個部門組織農戶到雪鄉、北京等地考察,通過走訪摸底審核建檔。雞西、密山兩級政府投入50萬元扶持資金,用於改水、改廁、購置太陽能熱水器。密山市投入3000萬元,一步到位完成了環興凱湖旅游資源百餘公裡的白色路面建設,實現了硬質公路村村通、戶戶通。旅游局和相關部門還請來專家,為家庭旅館舉行了經營、營銷、衛生、禮儀及技能等全方位的培訓,舉辦烹飪比武、星級旅館評定等活動。農戶經營熱情高漲,紛紛投資大搞家庭旅館的寢間、廚房、廁所、庭院裝修,保留了火炕、農家院,實現了和城市居民生活的接軌,滿足了天南地北游客的口味。
系統的『昇級』活動不僅使家庭旅館煥然一新,還使昔日這些普通的農家婦女人人會絕活,個個有一手。據密山市旅游局調查統計,如今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村家庭旅館經營的服務人員有800多人,自產農產品和魚產品就地轉化為商品。按照每年適游期4個月計,全村每戶接待游客500人,每戶年可增收5000元,相當於每戶多種了20畝地。受益於家庭旅館,該村任淑傑告訴記者:『家裡四口人就靠15畝地,從前年收入不到4000元,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06年,我家的家庭旅館接待游客8000多人,獲利近10萬元,天上地下簡直沒法比。』
經過一年的發展壯大,全村形成了旅游家庭賓館街區4處,戶數過百,佔全村總戶數的30%,完成了居家過日子向家庭旅館經營型的轉變。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100%,寬帶佔3成,共接待游客20餘萬人次,總收入200萬元。戶均收入猛增到5300元,家庭旅館戶均增收2萬元,最高收入超過10萬元,造出一批『富翁』。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康村崛起於興凱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