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3日電 為加大解決『三農』問題力度,國家近三年來的支出,分別從2626億元,增加到2975億元、3397億元。未來兩年有望突破4000億元大關。國家如此巨額投資效果如何呢?但據有關科研機構調查顯示,由於支持『三農』資金『多科目預算、多部門把持、多渠道流通、分散投放、審計監督滯後』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一些地方農民直接受益的支農專項資金比率不到20%%;有些地方農民對國家『四補貼』只聽說,但從未直接拿到現金,有的即使拿到,也是象征性的,少的可憐。
就此,駐黑龍江省的全國政協委員張宏偉建議國家用捆綁式投資支持交通、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工程,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
張宏偉介紹說,雖然國家近三年來不斷加大用於『三農』的支出,要解決『三農』投資資金落實中間環節多,資金不能一步到位,農民受益小等較為突出的矛盾,張宏偉認為國家應從重點領域、重點基礎建設突破,打通中間障礙,堅持集中財力,從辦幾件國計民生的大事入手,使農民直接受益,長期受益。為此,他建議采用捆綁式投資戰略,加強對農村交通、教育、衛生三大重點領域工程項目的支持。在農村交通投資方面,全國平均每一個縣建縣鄉農村公路300公裡,所需6000多億元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擔、社會集資捆綁,建成農村公路網,使農民致富變為現實;在農村教育投資方面,全國平均每所中小學分別投資100萬元、50萬元,共需資金920多億元以改善落後的教學設備、設施和基本教學條件;在農村醫療投資方面,全國平均每個鄉鎮衛生院投資100萬元,用於我國35473個鄉鎮醫療器械、醫療設施的改善,共計354億元的投資,可對緩解農村醫療衛生落後狀況,起到基礎性作用。
張宏偉說,完成農村交通、教育、醫療三大領域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共需資金8000億元。如果國家每年從正常支農資金中集中1000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和籌集社會資金,每年按2000億元分期專項投放,到2010年前,三大領域8000億元重點專項資金是有保障的。這8000億元資金專款,將直接減輕農民負擔最少達2000億元,2000億元轉化為生產、生活消費資金與8000億元建設資金聯動,還將產生1萬億市場效應動力,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