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城建逼近命運堪懮 『榆都』期待煥發第二春
2007-03-13 14:45:1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為歷史街坊中的老榆樹。

  東北網3月13日電 在哈爾濱的西大直街一側,花園街以南,海關街、中山路以西,耀景街以東,木介街以北,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的4個街坊,保存著哈爾濱僅存的一片開埠之初的洋房。1994年,國務院命名哈爾濱市為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該保護街坊是申報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存唯一保持哈爾濱開埠時期新城住宅區基本原貌的地區。鮮為人知的是,這片淪為城中村的百年老街坊,還是哈爾濱這座榆樹之都的歷史活見證,但這些百年老榆樹現今活得相當憋屈,有的立在棚廈中,有的長在房牆內,同樣期待著在保護性開發中『重新松綁』。

  現狀———

  百年老榆樹活得憋屈

  花園街歷史街坊是解讀1898年哈爾濱新城建設的唯一依據。馬家溝與哈爾濱第一條鐵路所圍合的700公頃狹長地帶,是哈爾濱新城的新市街。這片街區中,老房子雖然有些殘破,但整體還完整;老榆樹盡管在『夾縫』中生存,夏季依然枝繁葉茂。

  說到這片歷史街坊中的老榆樹,哈市城市規劃局局長俞濱洋介紹說,哈爾濱是丁香城、榆都,榆樹在市區內隨處可見,但具有百年歷史的榆樹卻寥寥無幾。從現場勘查的結果看,目前在該街區內現有百年以上的榆樹就達100多棵,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在哈市都是鮮有的。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築價值已經廣為人知,該街區內的老房子是早期俄羅斯風格住宅區的典型代表,老宅子沿街坊周邊低密度分布,采用了俄羅斯早期建築的布局手法,呈現出濃郁的俄羅斯庭院式住宅區風貌。同時,這片老房子是早期寒帶建築的典型,建築平面形體以長方形為主,外體形變化較少,以減少外牆散熱面積。這種設計理念是當今建設節約型建築最可效仿的實例。除了老房子,這裡還是重大歷史事件遺址,歷史價值還體現在老榆樹身上,可以不加保留地說,這裡是哈爾濱城市中心區唯一一處『榆都』展示區。

  多年來,很多歷史街區的所謂『保護』僅僅停留在『不能動』的層面上。在歲月無情的侵蝕中,它們面臨著自然消亡的困境。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它們已經淪為『城中村』,『榆都』展示區正在成為老榆樹的墳墓……

  原因———

  私建濫建奪走生存空間

  擁擠狹小的生活空間、髒亂的生活環境、嚴重的火災安全隱患、隨處可見的違章建築、包在房中奄奄一息的老榆樹……這就是花園街區的現狀,在此生活了48年的鐵路職工張慶國說:『這裡就是城市中心的農村。』

  記者采訪中看到,這裡不僅垃圾無人清、火險隱患多,而且頻見房包樹。當記者站在23層的金融大廈樓頂俯矙時,更加真切地體會到哈爾濱榆都之名來之不虛。遠遠望去,該片區域內是濃密的樹林,而這些樹絕大部分是老榆樹,在濃密的樹影中顯露出星星點點的俄式老房子。在踏訪中,記者發現這些老榆樹的生存狀況極差,隨處可見被磚牆封堵的老榆樹、長在房中的老榆樹。一株被房子包裹的老榆樹已經死亡,只露著光禿禿的樹乾,兩根枝杈無奈地指向天空。

  在交通街旁的胡同內,一株大樹被樓前的倉房包裹在內,上面露著枝乾……

  在玉門街上,一座磚結構倉房的頂上竟然露出了三株老榆樹的樹乾……

  在公司街上,一株老榆樹被俄式老房子前接出來的小磚房緊緊包裹著……

  在海關街旁的胡同內,一株老榆樹三面是磚牆,牆距樹乾只有半米左右的距離,而這株老榆樹的胸徑約60多厘米……

  據南崗區城管行政執法部門介紹,據粗略統計,這片街區房包樹的數量超過100株。

  為何處處都能看到房包樹?11日,1964年9月搬到海城街45—6號居住的朱俊峰老人告訴記者,他搬來時,這裡是名副其實的花園,每家都有涼亭,地窖,房前屋後都是30多厘米粗的榆樹,丁香、紫玫瑰、黃玫瑰處處可見,每家還紮上了1米來高的綠板牆。視野中除了花草的五色斑斕,向南還能看到河溝街、向東就瞧見了北京街,現在除了破房子就是紅矮樓。造成現狀的罪魁就是十年動亂,那時候,樹隨便砍,房任意建……老人動情地說,如今保留下來的老榆樹比自己74歲的年齡還大不少。

  實例———

  少收5000萬元保住一片綠

  在哈市友誼路報業大廈至哈市人大之間的空地上,有近百株和花園街區大約相同樹齡的老榆樹。去年春天,開發商在此架起了廣告圍擋,規劃中的高樓即將拔地而起,市民也開始擔心這些『榆都』核心要素老榆樹的命運。

  哈市城市規劃局有關人士對此介紹說,報業大廈至市人大地段總面積近7萬平方米,其中靠報業大廈一側的近3萬平方米土地分別由北亞集團和黑龍江省高盛投資置業有限公司競拍獲得。臨近哈市人大一側的土地未來規劃建設成為佔地面積1090平方米的城市音樂廳和佔地4萬平方米的時代廣場。在當初規劃時,有關部門已確定該地開發時保留大片原有綠地,其中榆樹密集的5140平方米的核心地段將作為城市公共綠地保留,並依據原有綠地進行綠化設計。

  記者調查了解到,該地共有榆樹97棵,其中80歲樹齡的6棵,40歲到60歲樹齡的76棵。哈市城管局綠化處處長沈有春也對此表示,這是一處難得的城市林地。據介紹,這片土地當年以2.71億的價格出讓了23300平方米,折合每平方米土地價格萬餘元。而為保留榆樹密集的5140平方米土地,使政府少收土地出讓金5000多萬元。

  日前,記者又來到這片林地,盡管有高約數米的施工廣告圍擋,但還是掩不住這片參天的老榆樹林地。

  建議———

  復興規劃別打折扣

  『一棵老榆樹的生態價值可比百棵新栽小樹。』我省植物學家聶教授說,榆樹和楊柳沒有可比性,楊柳是速生品種,一年能長兩厘米以上,而榆樹胸徑一年只能增加不到半厘米,榆樹還是哈爾濱古樹名木名錄的品種之一。一株上百年的榆樹,夏季的樹冠冠幅可達50平方米以上,而當年栽植的胸徑8~15厘米的新樹,冠幅很難超過半平方米。相關專家還舉例說,同樣一條長100米、寬20米的街道,密植2000棵小樹的效果也很難與20棵百年榆樹的成蔭效果相媲美。政府少收幾千萬,江邊的老榆樹保住了。專家希望花園街區的老榆樹也有同樣的好運。

  記者從規劃部門了解到,按照花園街區先後組織過的六輪規劃設計方案,規劃原則定為老房老樹全留,規劃容積率只有0.5,這為『大樹松綁』後預留了充足的生長空間。

  在新規劃上,抓住民俗花園的『園』字,力求把空間做得通透,在保證容積率的情況下,做出『園』的感覺。由新舊建築、廊道、木欄杆、臺階等元素圍合成大小不一,相互滲透的庭院空間。以宜人的尺度、豐富的空間變化與步行景觀軸,與廣場相呼應。提供寧靜、清新的文化空間,令漫步其中的人不受外界喧囂的乾擾,享受休閑、人性化的浪漫情調。在功能上,民俗花園街坊的布局在保留原有保護建築和樹木的原則下,結合加建的建築形成商業、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區域,塑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空間。

  規劃是美好的,但畢竟是紙上談兵。在歷次舊城改造中,上級的『條子』和『招呼』使得規劃走樣:大樹變地基。很多市民表示,希望美好的藍圖不打折扣地付諸實施,尤其是未來的拆遷和施工中,把大樹也當成這個年輕城市的一分子,像敬重我們的長輩那樣,精心呵護好每一棵百歲高齡的冰城開埠見證者。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