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6日電 日前,記者無意中在哈爾濱某三甲醫院發現了一份『2007年工作計劃』。計劃中對各科室下達了就診人數、患者住院天數、手術例數、急救車接回住院病人次數等一系列經濟指標。完成計劃指標的科室,院方將給予不同程度獎勵。
這份工作計劃中要求,該院今年門診量要達到75萬人次,同比增加5萬人次;手術例數9000例次,同比增加800例次;患者平均住院日11天;急救車出車4800次左右,接回住院病人1700人次左右。
為了鼓勵各科室完成各項指標,工作計劃中特別強調:今年醫院繼續執行『獎勵政策』,獎勵超額完成醫院下達任務指標的科室,根據超額的幅度給予不同數額的獎勵。
據去年完成任務最好的某科室一位醫生透露,超額完成指標的科室都能拿到豐厚的獎勵。該科室去年下達的手術指標是500例,實際完成732例,完成任務指標的146.4%,全院奪冠。去年該院獎金共支出2600多萬元。
拿著今年的工作計劃,這位醫生對記者說:『今年任務增加了,得想點兒新辦法了。』同科室另一位醫生反問,『除了「搶」病人,延長幾天患者住院時間,開點兒貴藥,還能有啥辦法?再說,現在各家醫院都有指標,病人都沒那麼好「搶」了!』
手術下指標,門診定人數,醫院也有苦衷。醫院一位領導道出了苦水,像醫院這樣救死扶傷的地方應該定『質量指標』,而不是『數量指標』。但上級撥款越來越少,醫院想發展,職工要吃飯,只能想辦法創收。
據介紹,目前各級財政對醫療機構的投入越來越少。以這家三甲醫院為例,2005年財政撥款為1868萬元,2006年財政撥款為1727萬元。該醫院共有離退休職工3000多人,如此數額的財政撥款,僅夠每人每月479元工資支出。
有關人士認為,公立醫院因政府投入不足而下達指標搞創收會造成一系列惡果。『大處方』和『過度醫療』都會加劇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更令人擔懮的是,醫院趨利過程中滋生的『紅包』、『回扣』等醫德敗壞問題,會使本就不夠和諧的醫患關系進一步惡化。
衛生部部長高強日前在接受采訪時明確指出,醫療衛生事業不能實行市場化改革。醫療衛生事業關系到全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必須堅持公益性質和社會福利政策。黨中央、國務院沒有任何文件、制度、規定,要求醫療衛生事業進行市場化改革。我們強調的是在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方面,要堅持政府主導與適當采用市場機制相結合。所以,醫療衛生管理可以采取一些市場機制,比如要打破大鍋飯,改變乾多乾少一個樣,鼓勵合理條件下的多勞多得,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等等。但這不是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