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8日電 兩位銀發科技人的創業故事元旦過後,聯合國環保部在世界范圍內評選表彰對人類環保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哈爾濱市百力集團董事長曲偉在古稀之年以其研發的新型建材產品既環保又高效,從眾多人纔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唯一被推薦的個人。
1937年出生的曲偉,畢業於東北經濟大學,一輩子從事電子產品的技術、管理工作,1992年他從中直企業東北光電開發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休,當時他纔55歲,精力旺盛,技術和管理經驗豐富。曲偉了解到國內外急需新型建築材料的信息後,決定退休後乾起老本行——化工建材。
當時,第一個跑來與他合伙乾的是老伙伴侯維義,兩個人一窮二白,沒投資沒貸款沒項目。大家相信老曲,你三千、他兩萬,往一起湊錢,竟然湊了近50萬元的科研費用,有的人連借據都沒留。
在哈爾濱市郊王崗鎮,他們建起了佔地10000平方米的封閉式試驗基地,曲偉和侯維義兩個老頭兒開始了沒日沒夜地研發。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坦途,只有在崎嶇的山路上不畏艱險、不斷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這些中學課本上講過的道理,他們比誰都明白,可現實的考驗太苦啦!工人是8小時工作制,他們常常一乾就是18個小時。記不清多少次失敗,兩個老頭兒躺在木板床上望著星星,直喘粗氣。兩個人沒錢買菜,就自己種土豆,他們挖來170多斤野菜,醃成咸菜吃。他們忘了家、忘了節假日,逢年過節照乾不誤。一晃5年過去了,試驗做了118次了,錢也花得差不多了。1997年,SWI型砂漿外加劑終於研制出來,這種產品1噸可代替石灰膏75噸,價格明顯便宜。緊接著,二型、三型砂漿外加劑相繼問世。
新產品的問世,使曲偉他們備感鼓舞,但他們沒有停下來,來不及喘口氣,又背起產品開始了漫長的中試之路。為了檢測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產品的性能,他們走南闖北,為了省錢,他們住車站候車室,求人搭貨車回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最佳配方。後來,該產品通過省建委專家組鑒定,專家一致認為該產品是建築業上的一個創舉。
隨後,曲偉又研發了混凝土高效外加劑、粉煤灰壓制磚、鋼渣回收利用等幾大系列產品,先後擁有了自己的專利和發明,這些產品分別獲得過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國家金獎、GC國際榮譽聯合評選委員會國際最高金獎等。由於發明成績卓然,曲偉先後被澳門科學院聘為帶薪顧問、香港科學院顧問,他還成為美國愛迪生發明中心顧問。
從1998年東百科技開發公司創辦至今,公司的分支機構已輻射全國,並在蒙古、俄羅斯建立了分公司,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事業在穩步做大。現在,曲偉將大兒子找來幫助工廠進行日常管理,自己則埋頭於下一個產品的研發,每天工作14小時。
看到自己研制的產品在三峽工程、報業大廈上應用,年已七旬的曲老自豪不已:『工作著就是一種樂趣,這種樂趣可以推動我一直工作到老,永不下崗。』曲老以自己的經歷勸導退休科技人員:『想健康嗎?想再為社會做貢獻嗎?那就馬上離開沙發、離開電視,用你的知識投入二次創業!』『退休一族』:
資源富礦待挖掘曲偉是哈爾濱市眾多科技工作者退休後再創業的縮影。據了解,作為科技大省,僅哈爾濱市就有離退休科技人員近50萬人,每年都有7000名科技人員離崗退休回家。他們的年齡纔五六十歲,有大量寶貴而又豐富的經驗,如能將他們組織起來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記者從哈爾濱市老科協了解到,相對青年人,老科技人員有獨到的優勢:處事經驗成熟;做事不會過於貿然或衝動;經過長時間累積,社會經驗、人脈等資源較豐富;對於自我資源的掌握及運用較為清楚;有長期工作下來累積的儲蓄。一般老年科技人員財務背景較健全,善用這些優勢,老科技人員創業成功的幾率應是較青年創業還高。
但是,離退休科技人員也存在創業困惑。一位退休科技人員告訴記者:『本來熱情很高地去參加企業的招聘,卻往往被潑冷水———「都這麼大歲數啦,還不回家好好待著,出來乾嗎?」』許多退休科技人員願意繼續服務大眾,可他們在崗時埋頭工作,不了解企業需求,退休後找不到適合的企業。而且,退休科技人員如果創業就要從零開始,搭時間、精力、財力,往往也難以獲得來自家庭的支持。身體因素也制約了退休科技人員的創業腳步。
科技人員退休後,往往面臨無人管理、乏人問津的窘境。如何將松散的個體集合起來形成合力?市老科協進行了多種嘗試。首先,他們幫助成立了上至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下至街道辦事處、社區的各級老科協,將退休科技人員組織起來,歸檔管理,並在這些老科協的帶動下,幫助科技人員發揮餘熱。這其中就有一些退休科技人員像曲偉一樣進行了二次創業,並且獲得了成功。原動力區園林社區的離退休科技人員中有40多人是從事園林綠化的專家。去年,他們利用專長創建了『園林綠化服務公司』。在掛牌儀式上,他們當場與龍茂小區簽訂了庭院綠化改造工程協議書,4月中旬開工,6月末驗收竣工,創收6萬元。呼蘭區、方正縣的退休科技工作者成立水稻研究所,20多人利用所學知識繼續服務社會,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生態效益,一年產值40多萬元。
同時,市老科協組織退休科技人員為政府建言獻策,組織專家下基層義務提供技術支持,對社區進行科普教育,都受到各方認可,也激發了退休科技人員奉獻社會的熱情。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再創業和繼續服務社會的退休科技人員數量相比,更多的退休科技人員還是賦閑在家。去年,原動力區老科協曾做過一次關於大型企業離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的現狀的調查,調查中以哈爾濱市一家大型企業為例,現職職工總數為9472人,其中離退休老科技人員為1033人,是現職科技人員總數的46%。離退休的科技人員被原單位回聘的有87人,在外單打獨乾的73人,賦閑在家的佔80%多。這些離退休科技人員當中許多是老專家、行業帶頭人、國際學會理事。離職後技能流失,十分可惜。如何進一步挖掘這一富礦,還期待著社會各界的努力與關注。『銀發創業族』:
創業有風險
入市須謹慎省、市老科協相關負責人認為,敢於起步並獲得成功的『銀發創業族』大都有著與曲偉一樣的特點:心態年輕,不瞻前顧後,不患得患失;擅長利用所學知識去創新,善於學習和吸收新知識,主動向新技術靠攏;懂管理,會經營。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退休科技人員創業的難度會加大,成本也會提高。
退休科技人員身上雖然有許多優勢,但是劣勢也很明顯:在學習的能力、記憶力方面都較年輕人退化許多,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或是使用的能力也比較低,精力、體力相對不足,有時還存在知識老化、對社會了解不深的問題。創業是從零開始,即使創業者在過去職場已累積相當的社會地位,多半在創業後還是得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尤其是經營服務業,更應仔細思考自己是否能放得下身價。因此,銀發創業族在創業時,對於行業的風險評估更要謹慎考慮。
省、市老科協有關人士告誡退休人員,為避免創業中遭受打擊,不要做風險大的事兒。上世紀90年代前後,黑龍江省不少退休科技人員紛紛創辦了企業,他們從事流通領域的經營,但因為不善於抓項目,不懂經營管理,最終導致被騙,許多企業賠黃了,許多老科技人員承受不住打擊而病倒。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在盡力為退休科技人員搭建創業的舞臺,使他們晚年繼續發揮餘熱,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這對退休科技人員來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人文關懷。最後,有關負責人提醒老科技工作者,投資創業時一定要擺正心態,創業期望值不要太高。如果想創業成功,一定要做到三點:必須發揮自己優勢去創業;必須會經營管理、懂業務;必須選准利國利民的科技項目。在快速變遷的形勢下,想要創業,就要多看、多聽、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