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0日電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朗朗的誦讀聲,不時從校園裡傳出。近兩年,《論語》、《三字經》、琴棋書畫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小學校園,受到師生們的歡迎。
據介紹,哈市興華小學校在校園內設置了古琴館,購置了32把古琴,聘請了專業教師,學校每周開設一堂琴課,每日都有琴曲欣賞,成為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在國內設置的首個古琴教學研究基地。此外,學校還設置了圍棋、中國象棋等課程,都深受學生歡迎。哈市香一小學、香濱小學、東風小學、南虹小學等學校不約而同地將《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唐詩等古典文化引入了校園課程,使古文誦讀活動在校園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一些學校自編了《新編三字經》、《古詩詞讀本》等教材;還有學校精選《論語》、《三字經》等名言每天書寫在學校大廳展板上,讓學生進出在短短時間內,受到文化熏陶;利用校園廣播站、板報、古文誦讀比賽等載體將傳統文化的學習開展得有聲有色。此外,諸如陶藝、書法、國畫、圍棋、民族樂器等也都納入了哈市各中小學校的特色課程。
香坊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王欣認為,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是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各校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為傳統文化的進入提供了空間。由於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魅力,各學校纔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傳統文化。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應積極開發包括校本課程在內的多種教育渠道,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傳統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的內容,以傳統文化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事、道德規范、意志品質、行為習慣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科學院一位研究員對傳統文化在校園深受歡迎的現象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髓,具有『潤物細無聲』的魅力,傳統文化進校園,長期的耳濡目染,將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根植下來,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養分』,有助於學生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提高人文素養,形成完美人格。而廣大青少年承擔著民族復興使命,更有義務去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將之發揚廣大。